中国城市:繁昌县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繁昌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南岸,是芜湖市下辖的一个市辖区。面积584平方公里,2021年人口为24万。
历史
1984年,长江南岸繁昌境内一个叫苏村的地方。一批汉代的砖瓦、陶俑被人发现。如今这批汉代砖瓦、陶俑被保存在繁昌区博物馆。它们的出现让汉代的古春谷县城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
繁昌地区西汉武帝时建县春谷县。然而春谷到繁昌的名称演变却是故事重重。得从六百多公里外的河南省临颍县繁城回族镇说起。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次子曹丕继承王位,并于当年接受汉献帝禅让建立魏国。自此结束了汉王朝四百多年的统治。
当年曹丕接受禅让时的受禅台遗址,就在今天的河南省临颍县繁城回族镇,记载禅让始末的三绝碑距此约800米,已经屹立千年。
三绝碑以其诗文、书法、镌刻三绝闻名于世。据碑文《受禅表》记载,曹丕“遵大鹿之遗训,遂于繁昌筑灵潭坛”、“皇帝乃受天子之藉”。碑文里所说的“繁昌”,正是临颍县繁城回族镇的所在地。
春谷和繁昌,彼此相距六百多公里的两个地方,似乎并无关联却因历史的机缘巧合在西晋末年开始慢慢融合。
公元311年,匈奴军队击败西晋京师洛阳的守军,掳走晋怀帝。公元317年,司马睿被迫在建康建立政权。公元318年,北方汉人因避战祸,于是也渡江迁移,繁昌的士族概莫能外。
据《太平府志》记载,襄城、繁昌之民流聚春谷,侨立郡县处之。春谷和繁昌此后彼此依存,直至晋安帝义熙九年即公元413年,废春谷而存繁昌。
后繁昌行政区划历经多次变更,于南唐时割南陵五乡复置繁昌县。此后,繁昌县县域大体奠定并延续至今,并于2020年6月23日撤县建区。
考古
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繁昌的人字洞遗址赫列其中。就是这个遗址发掘出了一具中华乳齿象头骨化石。
1984年11月的一天,繁昌县癞痢山的一位村民在山里的采石场捡到了一些奇怪的石头。这些奇怪的石头后来被送到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最终鉴定为化石。谁也想不到这些奇怪的石头为后来的重大考古发现埋下了伏笔。
中华乳齿象、灵长类原黄狒等动物骨骼化石相继在癞痢山被发掘出土。因为这个发掘洞穴形似“人”字,取名“人字洞”。
人字洞的出土化石震惊了世界。刚开始国外学者还对人字洞是否是古人类活动的遗址存有疑虑。大部分西方学者之前认为,欧亚大陆的古人类是距今约180万年前从非洲迁徙而来。欧亚大陆不可能有早于约180万年前的古人类遗存。随着一批骨制品和石制品的出土,这种想法开始发生改变。
这些骨制品和石制品有明显的人为加工痕迹,经专家联合鉴定,确认这些石骨器就是约200万年前的早期人类遗存。至此一个改写亚洲人类历史的重大考古发现结缘繁昌。
人字洞遗址前后经历八次系统发掘,共出土脊椎动物化石近7000件,被学术界认定为欧亚大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之一。
古瓷
这件瓷器名叫“莲花托盏”,1984年出土于繁昌一处50万伏电站工地。其造型似莲花,胎质淘炼细腻,釉面莹润可人,白中显青,被鉴定为一级文物,是非常珍贵的青白瓷。
繁昌出土的大量瓷器引起了国内古陶瓷专家的注意。1995年,全国古陶瓷学术年会在繁昌召开,这场研讨会给予了繁昌出土的瓷器极高的评价,并赋予了它们一个专属名称繁昌窑。
2001年,繁昌窑遗址跻身于国务院正式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窑是我国南方最为流行的一种窑炉形式。因依山势而建,形状像龙而得名。2002年9月至11月,柯冲的一座大型龙窑被发掘出来。因其是当地首次被发掘出的龙窑被命名为繁昌窑遗址(柯冲)一号龙窑。这座龙窑窑体、火膛、窑门等都保存完整,并出土了大量青白瓷。
经专业测量,樊昌窑(柯冲)一号龙窑斜长56.4米,水平长52.15米,头尾水平高差19.2米。
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里收藏着一幅国宝级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宋摹本。这幅画创作于南唐时期,几乎复刻般描绘了南唐名士韩熙载在家宴饮歌乐的全过程。
对研究中国五代时期服装、器具、装饰、人文生活等极具参考价值。这幅图里一共描摹了32件瓷器用品。仔细观察画里的瓷器,发现和繁昌窑出土的许多瓷器在形状上十分相似。
莲花托盏青白釉注子温碗等和繁昌窑青白瓷简直是同火烧制,如出一窑。《韩熙载夜宴图》进一步佐证了繁昌窑的青白瓷的烧制年代应该在五代时期。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些婉约凝芳,古朴宁然的瓷器,不仅受到了当时南唐权贵的青睐,更在中国的陶瓷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如今,对繁昌窑窑址的发掘仍在持续进行。繁昌窑遗址文化公园也在建设当中。千百年来勤勉开拓的繁昌人不断求变创新,用青白二色将一个时代固定在瓷器上,用绝代风姿书写了中华陶瓷史上的不朽传奇。
红色历史
1940年春,曲再之、吴蔷作词,何士德作曲,一曲激荡人心的《繁昌之战》嘹亮在大江南北,歌声颂扬的正是1939年新四军保卫繁昌的英雄事迹。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皖南是全国抗日斗争的前哨之一。1938年底,日寇企图夺取繁昌,扫荡皖南。
新四军军部决定以谭震林司令指挥的第三支队进驻繁昌阻击敌人。整个1939年,先后共经历了五次繁昌保卫战,其中尤以第四次最为激烈。
1939年11月13日夜,不甘心多次失败的日军先后投入兵力达2200多人,这次势在必得。
谭震林决定利用塘口坝山地的有利地形,诱敌深入进行伏击。战斗持续了22个小时,最终日军死伤四百余人,击毙日军指挥官川岛中佐,取得了战斗的最终胜利。
荡气回肠的繁昌大战屹立起了新四军皖南抗战史的红色丰碑。八十多年过去了,在这片土地上,红色信仰依然激励着繁昌人。他们用行动和歌声传颂新四军第三支队保家卫国、五战五捷的英雄事迹,弘扬他们的精神。
1974年,彩色版电影《渡江侦察记》全国上映。这部电影表现了当年渡江战役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派出先遣渡江侦察大队提前渡江侦察敌情的传奇故事。
片中的故事发生在繁昌。影片的拍摄地点正是板子矶。在板子矶的岛中央,矗立着一座石碑“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登陆点”纪念碑。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就是在这里首先登陆,吹响了向江南进军的号角。
渡江战役前,中央军委和渡江战役总前委决定由谭震林指挥的中集团提前一天渡江,率先在繁昌江段开始渡江作战。
首先突破驻守繁昌的国民党第88军防线。1949年4月20日夜,53岁的张孝华和儿子张友香划船载着26名人民解放军勇士,顶着呼啸耳际的炮火,首批顺利抵达南岸。这艘船由此也成为了渡江第一船。
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在西起九江东北的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横渡长江,开始了气势磅礴的渡江战役。
繁昌也被写进了著名的新闻通讯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响遏行云的歌声传递的是繁昌人在血与火的年代,一场场伟大战斗中所表现出的同仇敌忾、前赴后继的精神,承继的是不畏艰险、踔厉奋进的红色基因。
民俗
生长于繁昌大地的民歌,其具体起源时间已无从精确考证。明代繁昌知县宋堂曾作“九月将临衣未授,千家砧杵动吴歌。”诗句里的“吴歌”指的就是繁昌民歌。
其中“耘田歌”是繁昌流行最广的民歌体裁,歌词为七字句,形式上多以短小的单乐段、复乐段结构为主。以耘田歌为代表的“角调式”也是繁昌民歌特有的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繁昌民歌以其清新、流畅、淡雅的曲调逐渐被人熟知,无论是反映田间农活的《耘田新歌》、《跳下田来耘青稞》,还是表现劳动人民淳朴爱情生活的《小星出山一盏灯》、《送晚茶》,都是劳动人民生活和精神的写照。
弘扬红色文化的词曲,更是繁昌民歌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影响曾遍及全国,被普遍传唱。《再唱英雄谭震林》、《马仁奇峰迎客来》等歌曲,再现了那段红色峥嵘历史,听之令人热血沸腾。民歌深深地浸润着繁昌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