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深度解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 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是古代文学长河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在先秦散文中,《孟子》的艺术成就仅次于《庄子》而被后人所称道

孟子有着浓厚的论辩色彩,同时也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

1直接提出中心思想,进行论述

《孟子·公孙丑下》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有着极高的论辩色彩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在文章中,孟子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中心思想,随即展开论述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气条件比不上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尖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文章从天气时令写到地理形势,再从地理形势写到城墙,护城河,武器装备,粮食储备方面,继而写到守城者弃城而逃,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继而讲到得民心的重要性,得民心就要施行仁政,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了,不能施行仁政的人,支持他的人就少了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有直系血缘的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到了极致,天下就都归顺于他了。用天下都归顺的人来攻打 那些连亲戚都背叛的人这结果就显而易见了。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则必胜



2因势利导,诱其就范

《孟子》中直接提出中心思想的文章其实并不多,孟子更擅长抓住对方的心理进行论辩,因势利导,诱其就范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篇文章就是孟子抓住齐宣王的心理,一步步诱导齐宣王,劝谏齐宣王施行仁政的一个例子

齐宣王开头先问孟子可不可以讲讲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这两个主公是春秋五霸之中的两位,靠 武力统治天下成为霸主)孟子不愿意讲述这些事情,就把话岔开了,说没有听说过这些事儿,巧妙的把话题引到了施行王道上来

他先是问齐宣王:听说有一次,大王您坐在朝堂之上,看到下面有人拉着一头牛走过,您问他把牛拉到哪里,那人说把牛杀了把牛血涂到钟上(衅钟:把牛血涂到钟上,据说有辟邪的作用)您说把他放了吧,我不忍心看到它瑟瑟发抖的样子,又没有什么罪就死了。那人说那就废弃衅钟吗?您说用一只羊来替代它吧,有没有这件事儿呢?

齐宣王回答说有,孟子随即答道:“这就好,这就可以称王了,老百姓不了解情况,说您吝啬那只牛,我知道不是那么回事儿”

随即对齐宣王解释说,大家都认为您是吝啬,我知道您是不忍心,您把牛放了换成羊,是因为您看到了牛瑟瑟发抖的样子,而没有看到羊的样子,这就像人们吃肉,没看见它死吃它的肉心安理得,看见了就不忍心吃是一个道理,老百姓是误解了你,他们不了解情况

这样一来就迅速拉近了和齐宣王的关系,齐宣王非常高兴,认为孟子是非常的善解人意,就愿意听孟子继续往下说了

孟子进而又批评 齐宣王,有仁心却不施行仁政,是“不为”而非“不能”然后又揭穿齐宣王“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的大欲。并指出以武力征服世界达到目的,而后必定会招制灾祸,只有施行仁政才能无敌于天下,终于引起了齐宣王对施行仁政的兴趣

继而齐宣王彻底被仁政所吸引,询问孟子如何施行仁政,孟子随即给齐宣王讲起施行仁政的具体方法

这篇文章就是孟子用迂回战术,由两人的分歧到拉近两人的心理距离,引起对方的好感然后把话题引到仁政上来,使齐宣王由最初的不愿意听到最后急于听孟子讲仁政,这就体现了孟子高超的辩论技巧,也可以说孟子的心理学学的确实非常好,擅于抓住对方心理



3 迂回战术,套路极深

孟子除了擅于抓住对方的心理以外,还特别擅于采用迂回战术,提前设好圈套,逼对方就范,用现代话讲就是“孟子套路深,齐宣王想回农村”

《孟子》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这次的进谏,孟子 就提前设置好了圈套,等着齐宣王自己钻进去

孟子先是对齐宣王说 “ 如果大王您有一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出游楚国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说:“和他绝交!”

继而孟子又说:“如果您的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那应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说:“撤他的职!”

孟子这才说:“如果一个国家的治理得很糟糕,那又该怎么办呢?”

这时候齐宣王知道是在说自己,没有办法就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一边去了。

孟子就采用这种由远及近,逻辑上的一种类比的方式,让齐宣王自己得出结论,可以说非常的巧妙和套路



4先提问找漏洞,再给与猛烈反攻

孟子除了这些,还会在辩论中先设问,等对方回答完问题以后,从中找到理论的缺陷,发动猛烈攻势

在同农家学派陈相进行辩论时,孟子就用到了这种方法

农家学派是许行提出的,这种学派提倡君主要和平民一起耕作,否则君主就不应该吃饭

孟子先是询问陈相:许行许先生是不是非得自己种的庄稼才吃?陈相回答:是的

孟子又进一步问: “许先生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吗?” 回答说:“不,许先生只穿粗麻衣服。”

孟子又问 “许先生戴帽于吗?” 回答说:“戴。”“戴什么帽子呢?” 回答说:“戴白帽子。”

“他自己织的吗?” 回答说:“不是,是用粮食换来的。”

“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织呢?” 回答说:“因为怕误了农活。”

孟子问:“许先生用锅和甄子做饭,用铁器耕种吗?” 回答说:“是的。”

“他自己做的吗?” 回答说:“不是,是用粮食换的。”

孟子于是说:“农夫用粮食换取锅、瓶和农具,不能说是损害了瓦匠铁匠。那么,瓦匠和铁匠用锅、瓶和农具换取粮食,难道就能够说是损害了农夫吗?而且,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烧窑冶铁 做成锅、甑和各种农具,什么东西都放在家里随时取用呢?为什么要一件一件地去和各种工匠交换呢?为什么许先生这样不怕麻烦呢?”


陈相回答说:“各种工匠的事情当然不是可以一边耕种一边同时干得了的。”


继而孟子引出君主统治天下也是劳心劳力,不可能一边耕种一边统治,这正是采用了先设问,让对方回答,继而 抓住对方理论破绽,层层追问,拥有锐不可当的逻辑力量



写在后面:孟子的一生其实从一个方面来看,也是辩论的一生,从其中的辩论里我们可以看到孟子那高超的辩论技巧和他的思维的活跃,这也让我们了解先秦文化更加生动有趣,也可以看到孟子在政治,道德方面的主张,更让我们了解了先秦时期各个学派在政治思想间的激烈争辩,让我们更加了解我们的历史,为以后的辉煌铸就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