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大年初二为什么要“回娘家”?来历是什么?

大年初二,回娘家,在北方又称为“走娘家”。

每年的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丈夫要同行,所以又俗称“迎婿日”,这是对娘家来说的,要接待女婿。

在古代,女儿出嫁后,在婆家要操持家务,伺候公婆,还要应付各种妯娌、姑嫂关系,非常辛苦。

所以娘家会在一些节日的时候接女儿回家来住几天,名义上是“探亲”,实际上是让女儿借此机会放松、休息。

除了大年初二回娘家(有的地方是正月十六回娘家)之外,雨水节气那一天要回娘家,还有“六月六,请姑姑”,在农历六月初六这天,娘家人要去请出嫁的女儿回娘家

传说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与朱元璋、马皇后一家子有关:

朱元璋坐天下后,安庆公主下嫁都尉欧阳伦。

当年除夕夜,已经出嫁的公主们都回婆家过年去了,惟有新出嫁的安庆公主不愿回去。

她嫌弃婆家寒酸,仗着自己是马皇后最小的亲生女儿,硬是不回婆家,非要在宫中与父皇母后一道欢欢喜喜过大年不可。

历来对子女管教极其严格的马皇后劝说安庆公主:“你已为人妻,要孝敬公婆,体贴丈夫。”

好说歹说,安庆公主总算回婆家了。

大年初一早上,朱元璋正安排皇宫里燃放鞭炮迎接新年,忽然看见安庆公主与驸马都尉欧阳伦来拜年了。

朱元璋心想:昨天夜里才把你打发走,今儿一早你们倒又来了,便问公主:“你给公婆拜过年了吗?”

安庆公主嘻嘻一笑,说还没有。

朱元璋大怒,说道:“我当皇帝是人,普通百姓也是人!怎么能不先给你公婆磕头,而大老远地进宫先拜我们呢?立刻回家,先去给你公婆拜年,老老实实在家待一天,侍奉他们,明天再来给我们拜年吧!”

朱元璋说完,还当场给公主写了一副对联:羊跪乳,媳敬婆。横批是:天经地义。

安庆公主夫妻二人只好回家。

从那时起,出嫁的女儿,在大年初二,回娘家拜年成了一种民间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谁家的媳妇,她走得忙又忙呀,原来她要回娘家,身穿大红袄,头戴一枝花,胭脂和香粉她的脸上擦,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呀……”

朱明瑛演唱的这首《回娘家》脍炙人口,传唱一时。

俗语说:“女人回娘家鹰抓兔,回婆家牛踏步。”

民间俗语总是质朴却精深,女人回娘家真的是“鹰抓兔”,一分钟也耽搁不得的,一句“鹰抓兔”,与“归心似箭”比起来,更生动形象。

回娘家真的很幸福,娘家是每个出嫁女儿的心灵归宿,到了娘家,生活中的委屈都可以平复。

丰盛的饭菜,团圆的快乐,家的温暖,浓浓的父爱母爱,而相聚常常是很短暂,使得离开娘家总是依依不舍,总是想着再一次回娘家。

女儿永远是父母的牵挂,哪个做父母的不是对儿女牵肠挂肚,父母不要儿女的“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反而是让儿女带走一只鸡,拿走一只鸭,满载的还有父母殷切的叮咛和满腔的爱。

有一句话说,“生儿子是名气,生女儿是福气”,应该说这句话是不太准确的,世上好儿子和好女儿一样,大有人在。

但是有一点,我们还是可以认同,女儿关心父母相对比儿子更贴心一点,更周到一点,情感更细腻一点。

所以,女儿是父母贴心的“小棉袄”,这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说法,也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有了小家,你有多久没回过娘家?即使路再遥远,总有娘家的亲人在对我们翘首以盼,如果可以,常回娘家,陪父母吃个家常便饭,说说家长里短,承欢膝下。

世界上最美好的事就是:儿女已经长大,父母还未年老;儿女有能力报答,父母仍然健康。

女儿长大了,也要成为公婆的儿媳,希望所有女儿也能成为公婆贴心的“小棉袄”,扮演好人生中不同的角色,真正为温馨和睦、美满幸福的家庭,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既做好女儿,也做好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