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一苇之所如的如是啥意思(古诗文名句典故详解)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名句的诞生
纵一苇之所如1,凌2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3,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4独立,羽化而登仙5。
——宋·苏轼《赤壁赋》
完全读懂名句
1.纵一苇之所如:听任小船飘浮。一苇,比喻小船。如,往。《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2.凌:凌越。3.冯虚御风:在虚空中乘风飞驰。冯,通“凭”,凭借之意。虚,虚空。御,驾驭。4.遗世:脱离尘世。5.羽化而登仙:有羽翼可以飞行,登临仙界。
我听任小船漂浮,越过万顷茫茫的海面。那种广大,就像在天空中乘风疾行,不知将往何处。飘飘然的感觉,像是脱离尘世独立,又像是生出羽翼一般,飞登仙界。
名句的故事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充分显示出苏轼尽管被贬至黄州这般荒凉之地,心境上却是旷达的,接近于老庄的无为。这中间有段转折——乌台诗案。
“乌台”是指御史台监狱的名称。神宗元丰二年三月,当时苏轼从徐州调往湖州任刺史,照惯例写《谢上表》,却得罪王安石的手下。当年六月,一名御史从《谢上表》中挑出四句,说苏轼藐视朝廷,开始大加挞伐。另外又找了他在湖州写的诗,一起罗织他的罪名,把此案交予御史台;当然,许多是无中生有的。七月,苏轼被遣送回京,八月就被送进监狱,到十二月二十九日才出狱,同时宣布将他贬往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擅自离开黄州,同时无权签署公文。这事件就是“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对苏轼的打击很大,此后他不得不寄情山水,安于成为隐士般的生活,精神上于是倾向于老庄思想。也才会有“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样的诗句。
历久弥新说名句
苏轼言“纵一苇之所如,临万顷之茫然”,江上风清的景色,在黑夜茫茫中,所感受到的是旷远无边的江海,飘飘茫茫。但在暗夜水色中,夜游那条充满脂粉气味的秦淮河,则又是另一种光景了。
公元1923年,作家朱自清与红学权威俞平伯,为比试两人的文学功力,相约以秦淮河为题,各自写下《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而传为文学史上佳话,如今我们在两人笔下,看到不同的秦淮河。
朱自清的秦淮河是:“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可惜,这样带有纸醉金迷的秦淮河,水波中充满梦境的光芒,有着诗情的河流,朱自清话锋一转,竟把文章大篇幅转向讨论歌妓的道德去了。不过,秦淮河在他笔下,包覆着华丽的文辞,大红灯笼高高挂,不管他情欲道德,这秦淮河的神秘夜景,终究吸引许多人,恨不能立即在那船上,体验河中的灯影桨声。
但俞平伯的秦淮河,则呈现出一种哲人的思维了:“灯影里的昏黄,和月下灯影里的昏黄是不相似的,又何况入倦的眼中所见的昏黄呢?灯光所以映她的容姿,月华所以洗她的秀骨,以腾的心焰跳舞她的盛年,以觞涩的眼波供养她的迟暮。必如此,才会有圆足的醉,圆足的恋,圆足的颓弛,成熟了我们的心田。”这是一种宁静心田下,看着秦淮河的烟波迷醉,省思出来的文字。“圆足的醉,圆足的恋,圆足的颓弛”道出一个有感的灵魂,夜游秦淮河的时刻,内心确实是随着河景的变换而起波涛。
三人游河的感触是如此不同,苏轼呈现出旷远放任的豪情,朱自清是摆荡在华美与道德之间,而俞平伯则是充满智能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