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骑射的寓意是什么(每天一个成语故事 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
基本词义
胡服骑射是一个中性成语,意指穿着胡人(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并练习骑马射箭。胡服:指的是古代汉族人模仿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这种服饰适合骑马,便于行动。骑射:指骑马射箭,这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常用战术,也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之一。胡服骑射不仅是一个成语,也是一个历史事件,代表了赵武灵王为了适应战争需要而进行的军事改革和文化变革。这一改革在当时是非常前卫和具有革命性的,它不仅提高了赵国的军事实力,也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联合式。作宾语、定语。中性词
出处
《战国策·赵策二》:“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赵武灵王为了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和提高民族的战斗力,推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鼓励百姓穿着胡人的服饰,这种服装便于骑马和行走,有助于提高军队的机动性。推广骑射技术的训练,提高赵国军队的战斗力。“胡服骑射”改革不仅是一次军事革新,也是一次文化和思想的解放,它极大地提升了赵国的国力,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延伸
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 ),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
赵国国君,嬴姓、赵氏。赵国始祖造父,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次子季胜之后,因征伐徐国有功,受封于赵城,由此为赵氏。赵氏历经二十余代,传至赵简子赵鞅、赵襄子赵毋恤。赵鞅打破了晋国六卿的格局,赵毋恤力战智、韩、魏的围攻,简襄之烈确立了赵国版图。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正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始命赵烈侯赵籍为侯,赵国正式建立。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沿阴山修筑赵长城,公元前296年灭中山国。疆土囊括了今河北、山西的大部分地区,及内蒙古阴山以南的部分。成为东方六国最强大的国家,与秦国展开了数十年的争霸。
公元前228年,赵国都城邯郸被秦军攻破。赵国大夫们北逃到代,共同拥立赵代王嘉继续抵抗秦军。公元前222年,秦军攻灭赵代王嘉,赵国灭亡。
故事
赵武灵王即位后对中山一直耿耿于怀,三年城鄗。十七年(前309),赵武灵王亲率大军北略中山,但打到中山的南境重镇房子(今河北高邑东)时遭到中山的顽强抵抗,赵国庞大的车兵部队被中山的车兵和锐卒打得节节败退,最后鄗邑也落入中山之手。赵武灵王认真总结了这次作战失利的原因,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赵国被动挨打的局面,依靠中原传统的步兵和车战配合作战的方式是不能成功的。经过反复比较和权衡,他感到师从少数民族的服饰和作战方式,实行胡服骑射是唯一之途。具体来说,以骑代车,以靴代履,以胡服代裘裳,以左衽代右衽。
十九年(前307)正月,赵武灵王决定实行胡服骑射。他首先征求大臣楼缓的意见,楼缓表示赞同。赵武灵王遂“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信宫,据《史记正义》,在洺州临洺县。这是赵武灵王为了推行胡服骑射召开的一次最高御前会议。但此举遭到其叔父公子成为代表的诸大臣的反对,这次朝会竟然连着开了五天,也未有一个结果。其原因在于群臣皆反对,其核心是胡服问题。他们认为华夏服饰才是正统形象,改穿胡服是他们无论如何难以接受的。
在此情况下,赵武灵王也有些举棋不定,向肥义问道:“我想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全国一定会非议寡人,到底该怎么办呢?”肥义是赵武灵王之父赵肃侯时期的贵臣,其地位举足轻重。肥义劝赵武灵王不要太顾虑天下人的议论:“我听说做事犹豫就不会成功,行动犹豫就不会成名。您既然考虑决定承受背弃风俗的责难,那么就无须顾虑天下人的议论。因为追求最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世俗,成就大功的人不找凡夫俗子商议。从前舜曾向有苗氏部落学习南国舞蹈,大禹治水经过裸国,也曾入乡随俗,坦露上身。因此移风易俗并不是不可能的,您还犹豫什么呢?”至此赵武灵王下定决心,带头身穿胡服上朝。
由于适应了作战的需要,通过胡服骑射,赵军的战斗力大为提升,在与北方少数民族和其他诸侯国的对抗中逐渐占据上风。自胡服骑射的第二年起,赵国不但打败了对赵构成战略威胁并经常侵扰赵国的中山国,还夺取了林胡、楼烦之地,向北方拓地千里,设置了云中、雁门、代郡等,将赵国的疆域推进到了河套地区。公元前297年,楼烦王向赵投降,楼烦纳入赵之版图,赵国一跃成为军事强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国家。
例句
新任教练上任后,提出了一系列胡服骑射的训练方法,学习先进球队技战术,球队的整体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近义词 反义词
近义词:
移风易俗:这个成语指改变旧的风俗习惯。虽然它并不特指服饰或军事改革,体现了改变旧有习惯、勇于创新的精神。
革新变旧:这个成语直接表达了改变旧事物、创造新事物的意思,。
反义词:
因循守旧:这个成语指死守老一套,不图更新。它代表了对旧事物、旧观念的坚守和不愿改变的态度。
墨守成规:这个成语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