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李玩最后的结局(李玩式的成长,是人类大规模的屠杀)


“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

《狗十三》的海报印着这句话,这部电影被禁五年后上映。

这是一部真实的电影,也是一部藏着刀片的电影。


没有怀孕、堕胎、出走、犯罪和死亡


就是一个普通女孩从童年到成年所发生的的故事


却是小八近年来看过最好的青春片。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叫做懂事?

直到看了电影《狗十三》我才明白,父母口中的“懂事”到底是怎么回事。



1


女主角叫李玩,13岁,戴着一口牙套,顶着一额头青春痘,穿着肥大的校服,普普通通。


她是单亲家庭里的孩子,从小被爷爷奶奶带大。


电影的前期,他们看似很爱李玩。


实则越往后才越知道:


原来他们不知道李玩一喝牛奶就吐


原来他们不知道李玩的老师叫什么名字


原来他们根本不在乎李玩喜欢什么


李玩很喜欢物理,但是李玩的父亲却不顾女儿的个人意愿,强行让她参与并不感兴趣的英语小组。


李玩喝酒被父亲撞见,父亲怒砸酒瓶。然而在应酬的酒桌上,他却换了李玩装果汁的酒杯,让女儿给领导敬酒。他不让李玩喝酒,并不是喝酒不好,而是没有得到他的允许。在他参与的酒桌上,喝一点红酒没事,这是懂事乖巧的体现。


李玩参加英语演讲比赛忘词,让到场观看的父亲觉得很丢脸,差点不想认这个女儿。得知李玩物理竞赛获奖可以保送高中,又高兴得差点没说全靠自己的基因好,当初明明是他阻止女儿选择物理小组的啊



这就像大人在孩子沉迷手机的时候大发雷霆,可孩子年幼的时候,明明是他们忙着打麻将,或者不想陪孩子玩,扔给孩子手机的啊。


原来他们爱的,更多是自己的面子。


爷爷奶奶甚至在拥有了孙子后说出了这样的话:


“李玩的名字是取着玩的,这个娃娃的名字要好好取。”


确实,这么一想,李玩这个名字确实挺闹着玩的。


2


后来,为了缓解父女之间的关系,父亲送了李玩一只狗。


虽然李玩并不是很喜欢,可看着小狗半夜在纸箱里叫唤,还是决定养它,并给它起了个名字“爱因斯坦”



“狗”就是指的这条名为“爱因斯坦”的狗,“十三”就是指李玩的十三岁。


当李玩喜欢上这只狗,开始试着去爱它的时候,狗却被爷爷弄丢了。


李玩发现后,发了疯似的寻找爱因斯坦。


而家人在狗丢了之后,并不是第一时间帮忙找狗,而是想着如何把事情敷衍过去。


李玩的后妈买了一条一模一样的狗,说这就是她的爱因斯坦,所有的大人开始自欺欺人。


李玩拒绝接受这样的谎言,哭着说:


“我不是非要一只狗。”


她想要什么?


她想要的是家人的一句道歉,家人对这件事的重视,家人合适的安慰。


可没有人愿意知道李玩想要什么,他们就只愿意给自己想给的。


因为丢狗,家里被李玩闹得鸡飞狗跳,最终李玩得到的是爸爸的一顿暴打。

暴打过后,李玩道了歉,爸爸拉着女儿坐在自己腿上,说:


“爸打你,是因为爸爱你。”



从那以后,李玩学会了懂事。


她接受了那只名叫爱因斯坦的狗;


她接受了喝了就会恶心的牛奶;


她接受了大人们所谓的“懂事”,不为整个家“添堵”。


懂事到了什么地步呢?


在父亲安排的酒局上,父亲的朋友为李玩点了份红烧狗肉。


当所有人都沉默,以为李玩不会吃的时候,李玩为了父亲的面子,还是笑了笑说了句:“谢谢叔叔”,便举起了筷子。


那一刻,那个身上长满刺的李玩,真的死了。


活着的只有像狗一样听话的,懂事的,十三岁李玩。


就如电影的名字一样——狗十三


3


《狗十三》里有一句经典的台词:


——“你看,这个孩子真听话”


——“你怎么知道她不是沉默 害怕 妥协呢?”


这让我想起央视的一部纪录片《镜子》


当时,这部片让中国人民大学的初中部和高中部为此停课半天,组织学校的孩子与家长一同观看。


同时这也是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一部真实纪录片。


纪录片中一个16岁的少年叫家明,他辍学了。


父母说:


他沉迷游戏,不爱学习。


孩子说:


父亲永远都否认我,觉得我不行,希望我按照他规划的路走,做什么事情,永远是他们说了算。


我恨他们,我伤害自己就是要向他们证明,我有勇气,我可以做到。


没有谁愿意过一辈子别人的生活,哪怕这个别人是自己的爸爸。


我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灵魂,我们都讨厌被压抑、被控制、被抹杀。


然而父亲一直看不到。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作“非爱行为”:指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非爱性掠夺,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必须要懂事,听我的话,否则就是不孝,就是白眼狼。


《镜子》中的家明就是这样活生生的例子。


被迫背负着另一个人全部的希望,每日如履薄冰的他,怎么可能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俞敏洪在看完纪录片后说道:“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4


在经历了大人们以爱之名的暴力雕琢后。


李玩变成了大人眼中那个懂事的孩子,家明可能也会选择妥协。


他们的父亲是多数人的父亲,他们只会告诉你:要懂事,要有出息,要好好学习。


可是他们却从来没有说过:你要高兴,你喜欢就好。


大多数孩子的个性和棱角都会被家庭和社会给磨平,所有不懂事的孩子,最终会在他们“懂事式”的家庭教育下,变成他们所希望的懂事的孩子。


这种懂事剥夺了孩子身上的天真。


孩子只能过早地注重他人的感受,用成人世界的道理权衡利弊,丧失了他们本该有的人格。


成为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代价真的很大。



并不想指责那些父母,因为你只有长大了才发现,成人的世界,同样有苦楚,有着自己的无奈。


电影中,有一个这样的情节,李玩问父亲:“你和我妈是怎么开始的?”


父亲开始嚎啕大哭。


他努力捂住李玩的眼睛,不想让她看到自己狼狈的样子。


或许父亲也曾像李玩一样天真,像李玩一样浑身长满刺。


可是生活也让他褪去了锋芒,学会了用功利换下爱好,用敷衍换掉真诚。


成长是一个残酷的过程,当别人告诉你“你长大了”的时候,你就会明白,让自己成为大人的代价,有多大。


但无论如何,请不要忘记,我们原来是怎样的小孩。


当然更不能忘记,我们曾经期待长成怎样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