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金取决于哪些主要因素?记下来!
辛辛苦苦工作一辈子,退休后养老金究竟能领多少呢?这是很多参保人关注的话题。
按照养老金计算公式,退休要想计算出养老金,需要知道以下这六大因素:
第一、本人的平均缴费指数
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养老金计算公式中可以看到,平均缴费指数影响基础养老金。
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与当年社会平均工资的比值是缴费指数,社保部门在核算养老金时,不是以某个时间段或者最后缴费时间作为标准,而是先汇总再平均,得到平均缴费指数。
所以,缴费基数越高,缴费指数越高,基础养老金也就越多。另外,缴费基数也直接关系着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积累。
无论是上班职工还是灵活就业人员,都是按照缴费基数的8%记入个人账户的钱数,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余额会直接影响到个人账户养老金的高低。
所以,缴费基数越高,记入个人账户里的钱越多,个人账户养老金也就越多。
第二、缴费年限
同理,缴费年限是计算基础养老金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体现个人账户养老金积累的一项重要因素。
缴费年限包括视实际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
- 实际缴费年限是指参保人员按照国家规定实际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时间;
- 视同缴费年限为当地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前按国家和省规定可以计算的连续工龄,简单来说,就是在1992年之前工作的人,即便当时没有缴纳过社保,国家也当做你们交过了,每月可以多领取一笔过渡性养老金。
但是要注意,视同缴费年限不是自动认定的,需要参保人去社保局提供材料,把档案中的工龄认定成视同缴费年限,不认定就等同于自动放弃。
总体来说,按养老金计算公式,缴费基数越高、缴费年限越长,养老金待遇越高,这与养老金“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基本原则相吻合。
第三、退休地社平工资
退休地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也称之为当年的养老金计发基数,我国目前有31个省份,各自统筹,因此不同的地区的社平工资会有不同的差距。
一般来说,社平工资高的地区,退休养老保险待遇会越高,并且退休以后养老金的挂钩调整,也会根据当地的养老金水平来确定调整额度。
第四、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
个人养老账户里面的钱,是参保人每个月缴纳养老保险时个人缴纳的8%的部分,逐年累计并且有利息,具体的利率,称之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利率,以2016年-2022年为例,个人账户记账利率分别为8.31%、7.12%、8.29%、7.61%、6.04%、6.69%、6.12%,平均利率高达7.17%,比存银行的利息高不少,个人账户记账利率越高,个人账户余额越多,个人账户养老金也就越多,领取的待遇自然也就越多。
第五、退休年龄
在城镇职工养老金计算公式中,个人养老金是根据养老金个人账户里的总额除以计发月数得来的,不同退休年龄对应不同的计发月数,40周岁到70周岁对应不同的计发月数,如图:
所以同等条件下,退休年龄越晚,计发月数越小,计算出来的个人养老金就会越多。
不过,计发月数主要是用来计算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并不是说计发月数是多少个月,就只能领取多少个月的养老金。
养老金是终生发放制,只要活着,就能一直享受养老金待遇,即使个人账户里的养老金领完了,也不用担心,后面会由统筹账户基金将这部分钱补上,确保退休待遇不降低,这里也侧面体现了养老金多缴多得的原则,个人养老金越多,将来社保基金补贴给你的就越多。
另外,随着全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退休人员寿命在不断地延长,个人账户养老金已经不够发了,多余的钱就要从统筹账户里补上,再加上咱们国家庞大的人口基数,这就给养老基金统筹账户就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所以,人社部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修订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计发月数。
第六、过渡性养老金
前面提到了缴费年限包括视实际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有视同缴费年限参保人员在退休后会多享受一部分养老金,就是过渡性养老金。
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办法,各省份都不一样,但有一个总体的指导公式是:
- 过渡养老金=退休时省/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月平均缴费指数×视同缴费年限×过渡系数;
过渡系数取值范围为1%~1.4%,例如北京、天津是1%,上海、广东是1.2%,山东、河北是1.3%,浙江、云南是1.4%。
另外,视同缴费年限同样影响每年养老金的上涨;
举个例子,假如退休人员在北京有20年实际缴费年限、10年视同缴费年限,那么在养老金上调中,与社保年限挂钩调整的部分就是按30年计算。
总体来说,养老保险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是一种激励机制,不仅仅关乎养老金的计算,也能够影响以后养老金的增长。这就是2023年退休,与养老金相关的六大因素,快算一算你能退休领取多少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