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的抗英战争中,比大清战绩好的国家都有谁?
1840年第1次鸦片战争爆发,在这场持续了大约两年的战争中,大英帝国东方远征军共动员1.9万人。大清王朝作为本土作战的一方,前后动员八旗、绿营等兵马20万人。
在战争爆发之前,大清认为远方的英国人不足为惧,没想到战端一开几乎每战必败。两年期间清军共伤亡7000余人,而英军则仅仅阵亡了69人,受伤451人,合计只有520人,不到清军的1/10。
这场战争以清朝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割让香港岛为结束,是我国近代第1个不平等条约。
1856年到1860年,第2次鸦片战争爆发,大清集中20万兵力,面对的是英法联军共2万余人。这一次大清败的更惨了,从人员损失上来看共伤亡了2.15万人,而英法联军共伤亡947人,双方的伤亡比超过了20:1。
而且,英军在八里桥之战结束后几乎兵不血刃占领京师,这是大清王朝自统一天下之后首都第1次被攻陷,咸丰帝不得不仓皇逃往避暑山庄。
占领京师期间,英法联军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在1860年10月初不仅洗劫了圆明园,还一把火将这个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拥有151个景点的大型皇家园林付之一炬。
1860年10月20号,清朝被迫接受英、法所提的一切要求,签订了《北京条约》。除了赔款2100万两白银之外,还允许西方传教士在大清国土上租买土地,兴建教堂,允许外国商人招聘华人出洋做工等等一系列不平等的要求。
俄罗斯帝国也趁着第2次鸦片战争的机会以调停为借口,强大清割让了大片领土,使清朝在东北方向失去了对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的出海口。
两次鸦片战争中,面对以英国为首的殖民者的入侵,大清的表现一言难尽。
众所周知,大英帝国在19世纪达到极盛,以他强大的军事力量几乎把世界各大洲侵略个遍。
那么,在19世纪的抗英战争中被的国家是什么情况,有哪些国家的战绩优于大清呢?
下面随我简单的了解一下。
首先,确定一下哪些战争属于抗英战争。
19世纪初期的拿破仑战争不属于抗英战争的一部分,因为这是两个帝国之间的争霸战争,无论谁赢谁输,都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狗咬狗之争。
19世纪中期的克里米亚战争也不能算,虽然这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抵抗俄罗斯帝国南下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抗争成分在里面,但这更是大英帝国与俄罗斯百年大博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属于帝国主义者之间狗咬狗的战争,就算俄罗斯杀伤再多的英军也不能算抗英。
19世纪的抗英战争应该是第三世界国家为了抵抗英国的殖民入侵进行的正义之举。
第一,英缅战争。
英缅战争指的是英国和缅甸在19世纪发生的三次战争,其中第1次英缅战争对英军造成的伤亡最大。
第1次英缅战争爆发于1824年到1826年,这场战争是英属印度历史上代价最大的战争。
战争开始于1824年3月5号,结束于1826年2月24号,英军总兵力5万,缅甸总兵力4万,战争以英军阵亡1.5万人结束。如果按照伤亡比1:2来计算的话,英军应该还有大约3万伤兵,总伤亡数大约4.5万,占到了英军总兵力的90%左右。
缅甸军队的损失也不小,阵亡至少2万人,考虑到总兵力才4万,在战场上很可能出现了被全建制被歼的战斗,可见其惨烈。
这场战争大约消耗了英军500万到1300万英镑的军费,经过谈判之后英国只是强迫缅甸掏了100万英镑,没敢多要。
第二,英阿战争。
英阿战争一共进行了3次,这3次对英军都造成了不小的伤亡,其中尤其以第1次英阿战争为最。
第1次英阿战争爆发于1839年,结束于1842年,几乎和第1次鸦片战争同时。
英军共集中兵力1.62万人,其中包括1万名英军龙虾兵,1200名重骑兵和5000名印度士兵,共携带火炮200多门。
他面对的阿富汗军队共有大约2万部落民兵和5000部落轻骑兵,总兵力2.5万,携带有30门大炮。
从兵力上来看,阿富汗军队的相对较多,但是组织训练远远比不上英军,火力方面更是天差地别。
即使如此,第1次英阿战争仍然以英军的撤退而告终。
伤亡情况,阿富汗军队共伤亡1.5万人,损失大炮20门;英国军队共伤亡5000人,损失大炮40门。追随英国人进入阿富汗的3万名营地追随者,有1.2万人在战斗中伤亡,1.8万人被阿富汗军队俘虏。
所以,第1次英阿战争被英国人认为是新加坡战役之前损失最大的一场战争。
第三,祖鲁战争。
祖鲁战争爆发于1879年1月11号到1879年7月4号,共计5个月3周又2天。
期间分成两次入侵,第1次入侵英军共集中1.6万人,17门加农炮和1挺加特林机枪。
第2次入侵英国共集中2.5万人,包括1.6万名英军,7000名纳塔尔士兵,10门加农炮和2挺加特林机枪。
祖鲁人为了抵抗英军入侵集中了3.5万人,大多数人装备简陋以盾牌和长毛作为武器,火力远不如英军。组织能力方面,祖鲁尚处于部落时期,同样比不上近代化的英国军队。
但是,在主鲁人奋力反击之下,以6000多人的伤亡消灭英军1727人,击伤英军256人,虽败犹荣。
第四,布尔战争。
布尔战争分成两次,第1次布尔战争发生于1880年12月20号到1881年3月23号,英军集中2.9万人企图攻占布尔人建立的德兰士瓦共和国,当时该国人口不过十几万,可用战兵不过7000。却以25人阵亡,47人受伤的代价,击毙英军401人,击伤英军480人,双方的伤亡比高达1:12。
第2次布尔战争发生于1899年到1902年,大英帝国这一次共集中60万大军,其中正规军34.7万人,殖民地军队15.3万人,非洲支援部队10万人,总兵力大约是布尔全国人口的两倍。
面对汹涌而来的英国大军,布尔人不得不全民皆兵,集中了大约6.2万战兵。
两年多的战斗虽然以英军胜利而告终,英军却付出了10万以上的伤亡,其中阵亡高达2.2万人。
旷日持久的战争让英国不仅精疲力尽、士气沮丧,而且耗费了22000万英镑军费,大约相当于14亿两白银。
1900年德国海军军费每年也不过只有740万英镑,相当于英国在布尔战争中军费的1/30。当时1艘万吨战列舰也就100万英镑,布尔战争的军费够造220艘战列舰了。
而且,因为英国在布尔战争中的糟糕表现,让德国更加坚定了挑战英国的决心。
以上这4个国家在19世纪的对英战绩上明显好于大清帝国。
为什么大清占世界1/3的人口,取得的战绩不如那些小国。
以上4个国家,大的国家缅甸人口大约500万,和英军作战时总兵力不到10万。
小的国家德兰士瓦共和国总人口不过二十几万,集中全力也凑不齐10万战兵。
而大清王朝在19世纪人口已经超过4个亿,大约占到了全球人口的1/3,可以说这4个国家比大清王朝的实力要弱的多的多,加一块也就相当于大清一个普通省份的实力。
理论上,不要说英国只派区区上万人马,哪怕倾国来攻也不见得打的赢。
大清在面对英国入侵时的糟糕表现,主要原因是:
没有实现在战区附近的全民动员。
布尔人为了抵抗60万英军,以二十几万人就动员了6万人参战,这几乎相当于当地人口的全部青壮年。布尔人上下同仇敌忾,导致英军在进入德兰士瓦共和国之后没有大后方,不得不依靠兵力上的优势遍布据点来对布尔人实施铁壁合围,才逐渐压缩布尔人的生存空间取得胜利。
但是,英军在和清军作战时,往往不需要担心后勤补给线被切断,甚至可以在当地补充物资。
第2次鸦片战争中,英军远征军在香港整训期间,竟然能够从福建一带购买马匹,能够在广东一带招募苦力。甚至,在抵达上海的租界之后,能和当地清朝官员组成同盟抵御太平军的进攻。
继续往北,英军在大连湾休整期间,不仅没有遭到当地清军的袭击,还能自由购买当地老百姓手中的粮食、牛、鸡鸭鹅等生活物资,由于价格不错,消息传开后很多人不辞辛劳,翻山越岭来和英国人交易。
部分英军在锦州附近停留期间,也没有遭到锦州驻军的进攻,当地官员只是表达了希望英军赶紧从这里离开的想法。
设想一下,如果大清上下一心抗击英军的入侵,最起码能够坚壁清野,使英军的补给中断,让英军没有能力集中全力向京师挺进。即使占领军师,英军也会在当地军民的袭扰之下不得安生。
所以,清朝在抵抗英军时糟糕的表现,是因为动员能力不足,无法使他的人口优势、领土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