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历史知识 >

我国最大的史前文化——河南仰韶文化庙底沟遗址

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的考古发掘,首次发现了彩陶、红陶、磨光石器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仰韶文化因而得名。


在长达200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仰韶文化的社会形态经历了从简单的平等社会到复杂社会的转变,完成这一重要转变的节点即是仰韶文化中期的河南庙底沟期(距今约5800年—5300年),或称庙底沟类型,也有学者称之为庙底沟文化。

仰韶文化是我国分布地域最大的史前文化。

其中,河南豫中的仰韶文化在长期积淀下形成了世俗淳朴、务实重农、重族群集体、兼收包容等诸多中原文化的基本品质。


1956年至1957年,黄河水库考古队对三门峡庙底沟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4480平方米,发现了大量仰韶文化和仰韶向龙山过渡期的遗迹和遗物,其中属于仰韶文化的有房址2座,窖穴148个,墓葬1座及大量石、骨、陶器等。

仰韶文化庙底沟期得名于1956年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址的发掘,以庙底沟遗址一期为代表的文化遗存被命名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成为仰韶文化最先被划分出的文化类型,又被作为仰韶文化中期的代表,最早年代距今约5800年。

大量材料表明,河南地区是仰韶文化庙底沟期遗存分布最集中、典型文化因素表现最充分、发展序列最完善、阶段性变化最显著的地区。特别是洛阳—郑州及周围地区则普遍流行各类鼎形器,包括盆形鼎、罐形鼎和釜形鼎等。渑池以东从豫中到豫南的广大地区较为接近,炊具常用多种型式的三足鼎。


《人民日报》2020年7月25日第5版)的新闻,被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在2020年7月27日转载,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仅河南的仰韶文化遗址就达3000多处,其中近年来在豫西灵宝等地做的几次区域调查工作,每次统计到的遗址数量都有更新,这说明各地都还有很大的提升潜力。


在1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93处,是中原新石器遗址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的县市。

其中,西坡遗址的发现最有代表性,大墓出土玉器、象牙器等珍贵文物,最大的房址外带回廊,共516平方米,是迄今所见中国史前最大单体建筑,开创回廊式古典建筑先河,很可能是高耸的重檐大屋顶,具殿堂性质。21世纪初在灵宝西坡出土的玉石钺群。灵宝西坡的玉钺全部出自仰韶文化庙底沟期的墓葬,并没有例外的情况。

具体来看,灵宝西坡的6次发掘工作,共找到仰韶文化墓葬34座,有玉石钺随葬的墓共10座,约占墓葬总数比例的三分之一。

需要指出,同期陕西遗址的文物来自当年文物普查的采集,缺少发掘所知的具体地层关系,无法作为对仰韶文化玉礼器的社会功能认识。

河南郑州西山最早发现仰韶文化城址,发现技术先进的版筑城垣,在建筑史上占居重要地位。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位于伊洛河汇入黄河地理位置独具的“洛汭”地带,现存面积117万多平方米,是迄今经发掘确认最大的仰韶文化遗址。遗址有三重环壕,核心区是由半围墙和壕沟圈护的多排大型房址区组成似具准宫城性质的“宫殿”区,或属中国最早瓮城雏形。青台及郑州汪沟遗址都出土有目前中国年代最早的丝绸。

1921年河南仰韶村遗址的发掘,首次证实中国存在发达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村遗址首次发掘是我国考古学的发端,众多考古学者都曾参与其研究。尤其是其富有特色、线条柔美流畅、色泽艳丽的彩陶的大范围传播,被考古学家认为是代表了史前第一次艺术浪潮。上世纪80年代前,它曾长期成为整个新石器时代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中心课题,往往启示或推动其他新石器文化的研究。仰韶文化是我国延续时间最长的考古学文化,年代约距今7000至4700年,长达2000多年。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期是其鼎盛时期,文化面貌空前一致。而在大约5000年后,仰韶文化大致都演变成了龙山文化。#西安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