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上海发布新政,这个北京人笑了

操着一口带北京口音的上海话,和阿姨爷叔“嘎三胡”(上海话“聊天”),互联网内容创作者“Fu大爷”于夫,喜欢上海历史、建筑,喜欢在上海Citywalk,他常常把镜头对准上海马路弄堂,体验这里的风土人情,“我想把这里的故事说给大家听。”

不过,他也偶感遗憾。“比如,我一直特别喜欢上海的历史保护建筑,但是不少地方每年只在世界文化遗产日那天开放一次,我也抢不到票,就只能在书上看看。”如今,他手中多了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就是互联网内容创作者“沪九条”。上海这座城市,正主动为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敞开大门。

于夫在车墩影视基地,为松江拍摄宣传片。

给创作者无限天地

昨天(15日),《上海市关于支持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的若干举措》(“沪九条”)在于夫的朋友圈里刷屏了。“沪九条”提出,推动全市地标景区、文博场馆、特色街区、时尚空间以及重大节展赛会等场景资源向创作者开放,提供创作便利。

这位扎根上海的老北京咧嘴一笑:“这下太好了,政策直接给我们‘开路’了!”

从想拍摄上海历史建筑“无门可入”,到如今能畅想“进到那些现在进不去的地方”,“沪九条”带来的便利,正是这座城市给予互联网内容创作者最踏实的“底气”。“希望‘沪九条’落地后,能让我们更方便地去参观那些历史建筑,看看那些具有老上海韵味的设计。”他说。

于夫在上海交响乐团门口集合带队一场城市骑行活动。

从北京搬到上海,源于一个工作机会。2016年,于夫抱着“哪怕不成功,也能回北京发展”的念头,来到上海。当时,他对上海话一窍不通,也完全不会想到,多年以后自己会与这座城市深深绑定在一起。吸引他留下来的,正是这里开放包容、求真务实的文化氛围。

“比如前段时间,我发布了一条参观芬兰奥卢城市医学院的视频,视频里说,没想到现在医院这么先进。”视频发了之后,很多网友给于夫留言,希望看看上海的医疗设备。“但是怎么拍摄医院?我没有门路。我就只能试着联系上海网信办,其实我心里已经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因为这件事情是给别人‘添麻烦’的。但是只过了半天,就有人联系我说,可以去瑞金医院拍摄。”

“在上海,很多人不会因为怕给自己添麻烦,而武断地拒绝别人的一些要求。只要他们认为这件事情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就会不遗余力地帮助别人去实现,这一点非常好。上海的创作环境对我而言一直是非常宽松的。”于夫表示,这种环境给创作者们无限天地,可以自由“施展拳脚”。

于夫兼职外卖小哥体验生活。

上海处处是选题

互联网内容创作只是于夫的“兼职工作”,他不指望赚钱牟利,但却坚持“日更”。

“在上海处处是选题,哪怕是一棵梧桐树都能讲出故事。”于夫说,“日更”对他而言,从来不是一件难事。“我没有特别地去找过选题,只是看到有什么好玩的事就拍下来,记录我身边最真实的上海。上海根本不缺故事,每一栋建筑不仅能讲述自己的故事,还能挖掘里面每一个来来去去的人的故事。你在街边同一个爷叔‘嘎三胡’,就能聊出很多好玩儿的事情来。”

龙年伊始,于夫骑车在上海用轨迹画了一条龙。

他痴迷于上海历史建筑的原因也正在于此。有一次,于夫在大光明电影院的展览中,看到一个作家曾经提到:一百年前,上海是远东的中心。“我们都知道现在的上海非常繁华,然而很少有人了解原来的上海是整个亚洲、远东的中心。”因此,他不断地挖掘研究上海的历史,在他的视频里一一呈现。“这不仅是上海人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骄傲。”

从初到上海连方言都听不懂,到后来成了“上海故事”的讲述者,如今“沪九条”带来更大创作空间,于夫说:“其实无论是不是网络大V,哪怕只是想要从事内容创作这个职业,你都可以来上海试试。”

正如于夫在视频号简介中写的——“现在就开始,一切都不晚”。

原标题:《上海发布新政,这个北京人笑了》

栏目主编:李晔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题图为于夫在浦东美术馆,参加西班牙旅游局相关活动。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俱鹤飞 实习生 许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