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庆区:绿色行动点亮美好家园


编者按
时光流转,“分”外精彩。自2020年8月《南宁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南宁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在全域范围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并取得了明显实效,共同缔造邕城幸福美好生活。贯彻实施《条例》这五年,是法治理念生根发芽的五年,是习惯逐渐养成的五年,更是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五年。从最初的“新时尚”到如今的“好习惯”,垃圾分类已成为推动南宁绿色发展、提升人居品质不可或缺的一环。
值此《条例》贯彻实施五周年之际,为全面回顾历程、总结经验、展示风采、展望未来,我们特别策划推出“《条例》贯彻实施五周年风采巡礼”系列专题推文。我们将深入全市各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聚焦五年来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创新实践、亮点成效与感人故事,全景式呈现南宁垃圾分类工作的生动图景。
过去五年,良庆区以体系建设为骨、执法监管为盾、宣传引导为翼,致力于打造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的生活环境,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努力和成果吧。
全链条体系:“硬件”升级改造强分类
走进良庆区的小区、街道,470个崭新的垃圾分类屋(亭、箱)已成为标配。近年来,良庆区不断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收、运、处”全链条体系,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处置能力提质增效。
▼良庆区完善前端设施改造,规范投放分类行为。




2020年以来,城区累计投入415.3万元用于完善前端设施升级改造,从源头规范投放行为。运输环节更显精细化管理,配置1辆有害垃圾车、50辆其他垃圾车、2辆厨余垃圾车,新增90辆便捷其他垃圾电动收运车和17辆大件垃圾车,形成“专车专运”网络。
2021年至今,厨余垃圾日收运量从39.71吨提升至77.32吨,分出率从13.43%提高至17.31%,16条收运线路织密覆盖网;其他垃圾日产日清约350吨,累计回收有害垃圾2.9吨。从投放点到终端处理,“投、收、运、处”全流程闭环管理已然成形。
网格化执法:用监管守好“分类关”
坚持开展餐厨垃圾执法专项整治行动,是良庆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举措。自2020年《条例》出台以来,良庆区城管执法队以大沙田、玉洞、五象新区为网格,展开“地毯式”执法:累计检查7000多家单位,出动执法人员1.3万余人次,下发整改通知书7000余份,现场整改问题400多个。

从违规投放、容器不规范到餐厨垃圾非法收运,每一个细节都被纳入监管视野。反复督查、从严整改,不仅遏制了乱象,更让“分类投放”成为商户、企业的必修课。
趣味化宣传:让低碳环保理念入脑入心
近年来,良庆区围绕垃圾分类知识普及与习惯养成,通过 “寓教于乐”“基地宣教”“品牌化学习” 三维发力,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宣传体系,推动垃圾分类理念深度融入居民生活。
▼良庆区开展各类趣味活动让环保理念入脑入心


趣味游戏玩中学。近年来,良庆区为打破传统宣传的枯燥感,聚焦居民互动体验,制作了80余套垃圾分类游戏道具,11种趣味互动玩法,让居民在欢笑中掌握垃圾分类知识。其中“垃圾分类翻翻乐”“飞行棋大闯关”等接地气的游戏,成为宣传垃圾分类的“秘密武器”,居民们通过参与游戏,不仅加深了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更在沉浸式体验中体会到了垃圾分类的趣味性,提高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实景学习入人心。依托实体空间场地,因地制宜打造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目前已建成五象中转站、良庆区图书馆等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精心设计3条垃圾分类研学路线,举办82场活动,吸引2300余名师生参与,活动以旧物改造、垃圾处理流程科普等,让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学习品牌成体系。良庆区打造“垃圾分类微课堂”,针对不同群体定制9个专属课件,吸引4万余人次参与互动,开展2700多场宣传活动覆盖24.6万余人次。同时,组建由1.68万名生活垃圾分类志愿者组成的队伍,走进街巷、社区等地开展志愿者活动1070场,发放各类宣传画、海报、宣传单页、环保袋、分类标识21万份,让分类知识“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
持续前行:让绿色行动更深入
未来,良庆区将继续坚持“线下宣教+线上输出”的宣传方式,寓教于乐学分类,深入开展趣味游戏互动知识培训宣教活动,实现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同时,完善分类设施配备、规范分类收运,提升机械化作业水平和分类收运能力,严格落实生活垃圾分类质量不合格不收运标准,让垃圾分类真正融入生活,让环境更整洁、城市更宜居。
同时,良庆区将持续深化“为民服务”理念,组织各行业党员与青少年志愿者,针对已完成升级改造的小区开展集中宣传攻坚与入户指导行动。这一行动不仅助力提升居民的社区治理参与能力、增强其对社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还扎实推进“撤桶并点”与“定时定点投放”工作,切实改善小区人居环境、有效提高垃圾分类准确率。相信在良庆区各部门的持续发力下,垃圾分类理念必将更加深入人心。

1.
2.
3.
来源丨南宁市生活垃圾分类
编辑丨李一帆 实习生黄秀青
校对丨 蓝莹梅
二审丨张 帆
三审丨陈满运 刘晓婧南宁日报新媒体出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