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深处的创新薪火:从徐一戎到数字农业新时代
位于中国东北部黑龙江省鸡西市境内的虎林市,沃野千里,林海广袤,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坐落于此的北大荒集团八五六农场,正值北纬45度的盛夏时节,万顷稻田碧浪翻涌。当无人机掠过稻田上空,仿佛与场史陈列馆中锈迹斑斑的测温计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是“北大荒水稻之父”徐一戎当年使用过的工具。这片曾被称作“北大荒”的土地,因一代代垦荒者的创新突破,早已变身“北大仓”。从半个多世纪前靠双手叩问土地密码,到如今用卫星遥感绘制农业蓝图,变的是生产工具,不变的是流淌在八五六人血脉里的创新基因——这份从徐一戎开始书写的精神答卷,正在数字时代续写新的篇章。

北大荒八五六数字农业指挥中心 (田鑫摄)
冰原拓荒者:徐一戎的水稻初心
在八五六农场的场史展览馆里,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定格着北大荒的创业印记:勘测设计队在荒无人烟的湿地上踟蹰前行。上世纪50年代,这位抱着“我自己来的,我是为了我的水稻事业来的”信念的农业专家,带着兵团战士在这片冰天雪地的黑土地上扎下根。没有温室就用土坯搭棚,没有设备就靠双手丈量,他顶着零下30度的严寒蹲在田间记录数据,在油灯下绘制水稻生长图谱。正是这份与土地较劲的执拗,让盐碱地长出了金灿灿的稻穗,为八五六农场埋下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创新种子。

北大荒八五六农场场史展览板 (田鑫摄)
数字新农人:在数据田野上续写奋斗
时代变迁,精神永续。如今的八五六农场,徐一戎当年的“土办法”已升级为“数字经”,但那份敢闯敢试的劲头却从未褪色。“数字北大荒-北大荒农服”平台的大屏上,卫星遥感勾勒出万亩稻田的生长轮廓;在“我的田”系统里,每块耕地都有了专属的“数字身份证”。

八五六科技引领数字赋能展板 (田鑫摄)
种植户可以随时点开手机APP,自家稻田的土壤墒情、病虫害风险实时跳动。以前凭经验,现在靠数据。卫星分析土壤酸碱度后给出的定制方案,让亩产得到大幅提高。这正是现代创新的生动注脚:通过遥感卫星监测、物联网设备采集,农场实现了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跨越。技术人员刘鹏飞说,这套系统能精准到每平方米的施肥量,真正做到“一个人一个样,因田而异”,农民坐在家里就能通过摄像头查看苗情,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如今成了“指尖上的农活”。

北大荒农服app页面展示板 (田鑫摄)
这种变革背后,是新一代八五六人对徐一戎精神的接力——当年他带着团队攻克寒地水稻种植技术,如今技术员们扎根田间调试设备,只为让数据更加精准;过去靠脚步丈量土地,现在用卫星绘制地图,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务实。正如种植户们笑称的“开着跑车去种地”,不是炫富,而是对“高效农业”的生动诠释:科技创新让奋斗更有方向,让汗水更有价值。
精神升华:从垦土拓荒到领跑时代答卷
从徐一戎握着测绳丈量土地,到如今卫星划过天际采集数据;从油灯下的育种笔记,到云端储存的万亩农田大数据,八五六农场的变迁,是一部创新精神的传承史。徐一戎时代的艰苦奋斗,是在空白处书写可能,新时代的创新突破,是在成就上追求卓越。

八五六场史展览馆徐一戎展览板 (田鑫摄)
这种传承告诉我们:创新从不是单点突破,而是代际接力。当寒地水稻种植技术从“中国第一”迈向“世界领先”,当传统农场变身数字农业示范区,八五六农场正在用实践证明:真正的精神传承,是让老一辈的奋斗基因,在新的时代土壤里开出更绚丽的花。而这片黑土地上永不熄灭的创新火种,终将照亮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更远征程。(徐梓桐 陈昕 张榕珊|编辑:中国日报黑龙江记者站 周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