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桂林木根雕在转型中新生

6月28日,桂林木根雕传承与发展主题沙龙开始前,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广西工艺美术大师、桂林根雕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灯清现场展示木根雕技艺。 记者黄敏 摄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桂林根雕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利梓在日常创作中。

不久前,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布了一则视频,一件由35人团队历时5年创作,长约40米、宽2.5米、高4米的巨型立体香樟木根雕《清明上河图》,将北宋都城汴京的社会风貌生动呈现,成为桂林木根雕创新发展的最新见证。

6月底,一场关于桂林木根雕传承与发展的主题沙龙在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举行。活动内容恰似一柄刻刀,在历经岁月的木头上勾勒出这门非遗技艺的年轮——从远古的萌芽到当代的转型,从匠人手中的凿痕到城市文化的图腾,向人们揭示桂林木根雕正经历一场从“枯木”到“春枝”的艺术涅槃。

岁月凿刻的文化根系:

从山野璞玉到艺术升华

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为桂林带来了闻名于世的山水景观,也为这里的木根雕艺术发展埋下了天然伏笔。桂北山林中,香樟、榉木、杜鹃等树木根系在风雨侵蚀下,形成了虬曲沟壑的形态,宛如大自然的“初稿”,为匠人提供了无尽的创作源泉。

记者搜索资料获悉,据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中国根艺美术家辞典》记载,在中国根艺美术学会登记的广西“美术家”有30人,比知名木雕产地福建登记在册的29人还多出一人。他们的活动以根艺、盆景艺术、石艺为主,南宁、桂林、柳州是广西根艺活动的三个主阵地。在漫长的社会和文化变迁过程中,木根雕技艺以民间集体实践的形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独特的魅力为生活增添美感与艺术内涵。二十世纪90年代,桂林旅游业蓬勃发展,同时国内兴起一股工艺美术品收藏风,工艺美术外销型经济也逐步转为内销为主。彼时,桂林根雕作为一种旅游纪念品被来自各地的游客带走。

2008年5月,桂林市工艺美术协会的成立,为桂林木根雕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在一些文化先行者的推动下,散落于市井巷陌的匠人首次有了聚合的平台。“当时桂林木根雕还停留在‘家庭作坊’阶段,好作品锁在深闺无人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桂林根雕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利梓回忆说,协会的成立,不仅为木根雕艺人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更推动了桂林木根雕从“手艺”到“艺术”的升级。通过系统梳理历史脉络、提炼美学特征,桂林木根雕首次获得了独立的文化身份。

2012年7月6日,首届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展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展会集中展示了包括坭兴陶、壮锦、木根雕等8大类共5000余件作品。木根雕作为重点展区之一,展出了桂林木根雕艺人的多件代表作,生动展现了桂林“山水入雕”的特色。此次展会成为桂林木根雕发展的重要节点。从此,桂林木根雕凭借“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理念和产业化规模,从地方工艺升级为自治区级文化符号,并在此后持续获得政策与资源支持。

产业转型的破茧之路:

从散乱作坊到文化地标

2016年3月,桂林市工艺美术创意产业园开园,更成了桂林木根雕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这个由桂林木根雕技艺领军人物张利梓等木根雕大师自筹资金建设的园区,选址在相人山路1号桂林储运总公司内。通过“腾笼换鸟”的方式,园区将昔日“散乱污”的根雕小作坊,转型为集创作、展示、销售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

园区内科学规划了生产加工基地、仓储物流节点、产品展销平台和游客体验中心等功能区,实现资源的集约化配置与业态的互补融合。其建设彻底改变了传统木根雕市场形象低端、占道经营、管理缺位、安全隐患及环境污染的旧貌,同时显著提升了水电管网、消防设施等公共配套资源的利用效能。这一举措不仅为桂林木根雕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在扩大就业规模、增加地方税收、加速产业集聚、培育龙头企业、引进专业人才、推广技术创新以及强化行业监管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作为桂林木根雕行业发展的里程碑,工艺美术创意产业园的建立为政府实施精准政策扶持提供了高效载体,全面推动了行业的规范化与可持续发展。它的出现,不仅为桂林木根雕艺人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交流技艺的广阔平台,更为桂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艺术风景线。

同年12月,一段高速公路上运输木根雕的短视频在网上爆火,点击量单日破亿。视频中的“主角”是桂林木根雕作品《东方醒狮》,这件高3.8米、重5吨的巨型木根雕,以其磅礴的气势和精湛的工艺震撼了无数观众。视频里,木根雕刻的雄狮昂首挺立,狮鬃随风飘动,眼神锐利而深邃,仿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与决心。当这件作品的购买者是一位著名表演艺术家的消息传开时,桂林木根雕也首次以“现象级”姿态进入公众视野。

这场意外的“网络爆红”,本质上是传统艺术与现代传播的一次奇妙共振。《东方醒狮》的震撼力不仅在于其体量,更在于其将木根雕的自然属性与时代精神完美结合——雄狮的觉醒意象寓意桂林文化产业的崛起,这次爆火也象征着桂林木根雕这一地域文化符号走向全国。自此事件后,桂林木根雕的百度搜索量成倍增长,外地游客专程到访桂林木根雕市场的比例也大幅提升,形成了“一件作品带火一个产业”的奇观。

2018年,桂林市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二轻工业联社授予“广西木根雕名城”称号,这是广西首个以木根雕产业命名的特色区域品牌,也是对桂林木根雕艺术价值的肯定。在申报过程中,相关专家总结出桂林木根雕的三大艺术特色:一是自然融合,作品巧妙结合喀斯特地貌特征,展现桂林山水神韵;二是生态取材,严格选取自然枯死的根材,杜绝活树砍伐;三是文化表达,融入传统文人审美,追求形神兼备的意境。

匠人心魂的时代回响:

在坚守与创新中续脉

在桂林木根雕的发展历程中,传承者犹如一群在历史与现代之间穿梭的守艺人,他们用刻刀守护着传统的根脉,又以创新的思维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鲜活的生命力,使其在时代的浪潮中稳健前行。

张利梓作为行业领军人物,不仅在技艺革新上持续突破,更以战略眼光推动产业转型。在作品方面,他的大型历史文化题材和根包石类根雕自成一家,硕果累累,研发出《四大名著》系列、《二十四孝》系列、《十大神话》系列、《成语故事》系列等作品。其中《三十六计》系列根雕全长200多米,《万里长城》《万里长征》等超50米,体量、做工均属一流,填补了相关行业空白。他的根雕作品在各项大赛中屡获殊荣,获得国家级金、银大奖几十项,受到业界的一致好评,很多被博物馆所珍藏。

在传承的同时,张利梓深知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源泉。“一方面,我们将加大线上推广力度,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平台,展示根雕的制作过程和艺术魅力,吸引更多年轻受众;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能将根雕作品融入现代生活空间,让根雕从传统的艺术收藏领域走进大众日常生活。”张利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同样作为桂林木根雕行业领军人物,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刘灯清的根雕作品注重天趣与人艺的有机结合。栩栩如生的《一花一世界》、磅礴大气的《万水千山只等闲》、个性鲜明的《歌仙刘三姐》……这些作品利用树根的自身形态和天然肌理构思立意。有业内人士分析说,刘灯清的作品之所以能被熟悉的人一眼认出,主要是他对人物“精气神”的展现,体现出作品的巧妙性与整体设计的美感。刘灯清则表示,要充分展现人物的“精气神”,就得熟知人物的历史背景及其经历,在创作时将这些融入其中。

除了人物“精气神”的展现之外,刘灯清在人物五官的雕刻上也很花心思。“传统根雕可能一个鼻子的造型会应用在不同的人物表情上,而我会根据人物喜怒哀乐表情的不同,对鼻子的造型进行细微变化,让它更符合人物特点。这也是商品和艺术品的差距。”

作为新生代代表的根雕大师潘葵,在保留传统技艺基因的基础上,探索出“朽木水墨”的独特风格。

潘葵出生于龙胜各族自治县一个小山村,这里一年四季郁郁葱葱,最不缺的就是树木,父辈们大多以从事木工为生。潘葵耳濡目染,对木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13年,潘葵偶然翻开已故亲戚遗留下的国画、水墨画等方面书籍,从中得到“国画留白与朽木残缺部分相契合”的灵感,于是开始日夜钻研如何让国画的留白手法融入根雕作品中。

“开始的作品很稚嫩,只是觉得国画留白与朽木残缺部分二者比较契合。”他说,“如今,作品中残缺风格理念的显现源于个人情感的升华。”近年来,潘葵凭借《弘一法师》《李叔同》等具有水墨风格的人物根雕作品,在根雕界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除了获得“百花奖”等工艺美术奖外,还在2016年底获得了“广西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有媒体评价说,潘葵将国画写意精神融入木雕创作,通过创新镂空技法赋予了朽木第二次生命。其作品《山海经系列》以现代审美重构远古神话,不仅在业界引发关注,更让桂林木根雕在当代艺术语境中找到新的表达方式。

在非遗传承的背景下,桂林木根雕也面临着“守正”与“创新”的双重命题。传承人们探索出的路径是:在核心技艺上坚守,在表现形式上创新。

在记者看来,桂林木根雕与城市的关系恰似树根与土地。细心观察会发现,桂林木根雕的主流风格始终与城市气质同频: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多表现“漓江风光”,呼应旅游名城的兴起;2000年后的作品常融入“生态主题”,契合桂林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定位;近年来的作品更多呈现“文化融合”,体现城市开放包容的姿态。

当夕阳为漓江镀上金边,桂林工艺美术创意产业园的灯光次第亮起,透过窗棂可见匠人专注的身影。从远古先民的实用器物,到今天的非遗瑰宝,桂林木根雕走过的不仅是艺术风格的演变之路,更是一段文化自觉的觉醒历程。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始终与这片土地的山水肌理、人文精神紧密相连,如同树根汲取大地养分般,从桂林的自然与历史中获得创作源泉,又以艺术的形式反哺着城市的文化生态。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桂林木根雕的未来既需要坚守“依形写意”的艺术本真,也需要拥抱“跨界融合”的时代机遇。当传统技艺与数字技术相遇,当匠人匠心与文创思维碰撞,这门“枯木逢春”的艺术必将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如同桂林的山水般,在时光的雕刻中不断呈现新的意境。或许这正是非遗的本质——不是封存于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流淌在城市血脉中、生长在时代土壤里的活态文化。在桂林木根雕的每一道纹理中,我们都能看见过去的沉淀,也能预见未来的可能。

(除署名外,图片由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提供)

来源: 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