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带好头 日子有奔头
记者 刘 鹏 周 由 耿杨扬
一条遂嵖路,把遂平县阳丰镇朱屯村分成了南北两部分。仲夏时节,道路两旁碧绿的田野一望无际,奔涌着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
腾空、起飞、盘旋、喷药……近日,在遂嵖路北侧,种粮大户陈延辉认真地操控着植保无人机,一道道细细的“雾帘”准确均匀地喷洒在成方连片的玉米地里。
不远处的40亩桃园里,朱屯村党员志愿服务队正在帮助种植大户张志鹏将鲜桃装车。“今年产量预计能达到60万斤。”张志鹏告诉记者,今年采摘季人手紧张,村里马上靠前服务,还帮忙联系销路。关键时刻还是咱党组织靠得住。
“农村发展就是要在土地上做文章。”在遂嵖路南侧的朱屯村委,记者见到了该村党支部书记吕毛旦。他开门见山,道出了村子发展的“秘诀”。
近年来,朱屯村按照“支部组织带村、主导产业强村、特色产业富村、生态家园建村”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发展模式,立足资源禀赋,依托区位优势,有序流转土地,创新经营模式,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我们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流转了4200亩土地。”吕毛旦说,目前,全村土地流转率达98%,打造了猕猴桃、葡萄、水蜜桃、冬桃、黄桃等特色采摘园,亩均收益增长近3倍。
“发展产业就是要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挣到钱。”简简单单一句话,概括了吕毛旦朴实的理念。
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朱屯村通过“劳务输出+就近就业”的方式,逐步实现了“三个转变”,即农民变股东、坐收租金,农民变工人、稳赚薪金,农民变业主、共享股金。
在村里的志强旅行包有限公司内,村民马俊强娴熟地操作缝纫机缝制箱包。“以前在外地打工,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现在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能挣5000多元。”马俊强说,公司20多名工人都是本村村民,其中不少是脱贫户。
目前,该村已发展特色果园6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家,人均年收入将近3万元。
“老百姓有事干、有钱挣,矛盾少了,人心也更齐了。”在吕毛旦看来,产业发展既带来了经济收益,也提升了治理效能。壮大产业的同时,朱屯村创新基层“微治理”模式,科学划分网格,以网格支部建设全覆盖实现党建全覆盖,并围绕群众生活实际,引导网格管理人员当好村情民意信息员、治安防范员、政策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帮办代办员、文明新风创建员,切实解决群众难题。今年以来,已累计解决各类问题100多件。
“村子干净整洁,村民和睦相处,这都是基层‘微治理’带来的变化。”“文明户”郭保春看着家门口生机勃勃的小菜园,内心的幸福溢于言表。
“吕支书,下一步咱村有啥具体打算呢?”采访快结束时,记者向吕毛旦问道。
“干就中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的要求,把村里工作继续干好!”吕毛旦露出了朴实的微笑,“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