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百科 >

巴金的生平简介 ,见证沧桑百年的世纪老人,用温情和爱刻画历史巨变的图景

巴金:观沧桑百年,书历史巨变

在我们汲取知识最旺盛的年代,是没有几本书可以读的,在我的印象中,五四时期长篇小说中,唯有“家、春、秋”是允许读,或者说是能够接触得到的,于是,巴金的大名,便牢牢地占据着国内顶级作家的位置,从来也没有变过。

他一生除了在“史无前例”中被迫停止写作外,一生都在文字的海洋中辛勤地耕耘,著作等身,是“鲁郭茅。巴老曹”中,最让人感到温暖和亲切的作家。

1907年巴金的家庭合照,前排左一抱者为巴金

巴金是我们四川成都人,出身在一个封建官僚的大家庭中,原名李尧棠,在成都外语学校毕业后远赴法国,后东渡日本,回国后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抗战爆发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担任着文艺界的领导职务,如上海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主席,全国联副主席等,2005年逝世,享年101岁。

在中国作家中,能如巴金这样高产的人是不多的,在他长达八十年的文学生涯中,共写下了近千万字的作品,而他翻译的文字,更是达到一千三百万以上,其中能代表他文学最高成就的是长篇小说。

在中国顶级文学大师中,写长篇小说的并不占主流,“鲁郭茅。巴老曹”,一半以上没有长篇问世,而巴金却写有《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和《抗战三部曲》,加上中篇小说,更是达到了二十多部,这些成就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更使他成为现当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第一次接触巴金的作品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家中小说因众所周知的原因,被烧了很多,但不知是漏网还是其他什么缘故,在剩余的书中有着一本《家》,是那种灰蓝色,完全没有图案的封面,一旦被我看见,当然是如饥似渴地一气看完。

说实话,当时只也是当作一个故事看完,全然识不得其中的妙处来,我作为家中长子,对书中的主人公,也是老大的觉新有了些感觉,他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的性格,让我在日后的生活中,也努力践行着,所以,我在家庭中,也很象觉新那样的人,一个活得很苦的“多余人”。

巴金在书中塑造了众多的文学形象,通过这些人物描述,将那个时代的封建礼教给新生代造成的压抑,让人有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特别是最后瑞珏的惨死,将一个礼教吃人的现状,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据说,这部小说是巴金依据自己的家庭为蓝本所作,觉新的原型就是巴金的大哥李尧枚,我不敢臆测巴金本人在书中处于哪个位置,大概率是觉慧也未可知,

也许,他谁也不是,只是静静地将这个家庭的现状,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姿态,娓娓道出,塑造的就是一个“哀其不幸”,进而“怒其不争”的艺术形象。

巴金三兄弟,从左到右:李尧林、李尧枚、李尧棠(巴金)

基于时代的原因,现在读巴金作品的人并不多,倒是有很多人在质疑他的作品缺乏美感,叙事结构也没有太多的过人之处,我觉得,这是不了解巴金所处的那个时代,是按照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去评价那个时代的文化现象,这显然是没有太多道理的。

如果从现代的角度去说,巴金的文字并不是多优美,手法技巧也略显粗糙,但是,绝不是有些翻了几页巴金作品,就能指手画脚来妄议之人,在这里胡说八道,以显示自己“博学多才”的。

巴金的作品所反映的是那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即愚昧闭塞造成的压抑感,传达的是新生代的觉醒和抗争,以及在不自觉中,社会前进步伐的不可阻挡。

真正能经得起时代过滤的经典作品,展示的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巴金在写《激流三部曲》时,只是一个30多岁的文艺青年,在文笔方面自然有些青涩,他并不是一个在书斋中写作之人,在写作的黄金时段,正值日寇猖獗之时,所以,他的文风便是以情感的发泄为主,于其他,自然就等而下之了。

不可否认,后期巴金的作品带有浓重反思色彩,而他的反思于现代看来,总是有点小题大做,自欺欺人的意味,如《生之忏悔》、《再思录》等等,我也是不太喜欢这类作品的。

然而,这些不被现代人看好的作品,恰恰是巴金“求真意志”与“忏悔意识”的体现,因为,他是一位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厚道之人,一生充满着爱, 在任何时候,他都是秉承着“揪出示众的首先是自己”的原则。

巴金的创作跨度极大,涉及的范围相当广,尤其是后期的短篇小说和散文,他以熟悉的家庭生活为切入点,通过平实的语言来反映时代的方方面面,从中可以看出社会进程的整个脉络。

从他创作的整个过程来看,大体也可以建国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文风朴素,后期则沉郁,但是,不管是前期还是后期,在作品中,始终体现着真与善,这是他文字的核心,尽管后期是否有违心的成份不得而知,以我的理解,如果有的话,那也是时代烙印使然。

对巴金的评价一直是很不错的,即使如没几人能入得青眼的鲁迅,都对他是赞誉满满,他曾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只这一句,便给巴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定下了基调。

“做一个在寒天送炭,在痛苦中安慰的人。”巴金是有着优秀品质的人,用那个时代赞扬人最常用的话来说,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阅尽了一个世纪天堂和地狱的春色和寒酷,却初心不改,永远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凭良心做事,凭良心说话。

巴金的一家

其实,巴金最令我感动的,是他对爱人的体贴,对爱情的忠贞,正如余秋雨所言,“巴金的生命是一个以最单纯、最干净的心灵去追求一个理想的漫长过程,寿命那么长,心中一直不受任何污染,这是一个奇迹。”

在民国文人中,一生只爱一个人,对爱情始终如一之人,是少之又少,能数得上来的,大概只有钱钟书、陈寅恪、赵元任等寥寥数人而已,但是,巴金不仅在夫人生前对其关爱有加,呵护备至,且在夫人离世后的所作所为,更是让人感动不已。

他的妻子名叫萧珊,1936年,年方19岁的她,结识了时年32岁却依旧孑然一身的巴金。

萧珊

在巴金的鼓励下开始文学创作,并在巴金主编的《烽火》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在伤兵医院》,二人一直书信来往,感情日增,当她考取了西南联大后不久,与巴金结为夫妻。

萧珊也是民国才女一枚,新中国建立后,她是中国作协的成员,任《上海文学》和《收获》杂志的编辑,并一直从事着文学翻译工作,将普希金和屠格涅夫大量的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是一位卓有成效的翻译家。

从她寄给巴金照片上的留言写着,“给我敬爱的先生留个纪念。”到如师如友的八年书信爱情长跑,纸短情长,但终究结出了爱情的果实。

结婚后,夫妻间相濡以沫,没有吵过一次架,没有红过一回脸,随着巴金地位的渐渐提高,萧珊甘当绿叶,竭尽全力打理好家庭的所有事务,是巴金的贤内助,也是巴金能全力进行创作和工作最好的帮手。

可惜的是,萧珊在1972年得了癌症,手术前,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她深情地对巴金说,“看来,我们要分别了”,巴金是泪流满面,肝胆欲裂,祈望着他的爱人能痊愈回归,可是,手术后不久,萧珊便撒手人寰,离他而去。

萧珊逝世后,孤独的巴金将爱人的骨灰一直放在自己的卧室中,边上放着萧珊的作品,他经常对着萧珊的遗像出神,并写下了许多的文字来怀念亡妻,于是,我们看到了《怀念萧珊》、《再忆萧珊》、《一双美丽的眼睛》等一篇篇感人肺腑的文章。

电视剧《家春秋》中陈晓旭饰演的梅表姐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当有人劝六十多岁的巴金,再找一位伴侣来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时,被巴金断然拒绝,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他只钟情于萧珊,如此对女子痴情一生的男儿,问世间能有几许。

33年后,一直独身的巴金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的遗嘱中没有财产的分割,没有琐事的安排,唯一的要求,便是将他的骨灰与妻子的骨灰一起撒入大海之中,这样,他们才能在一起团聚。

中年萧珊

我是很喜欢巴金的,他是我们四川的自豪,也是中国文化人的骄傲,作为“2003年感动中国人物”的巴金老先生,为我们这个时代奉献出的精神食粮,足以当得起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的荣誉称号。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

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这是《感动中国》中对巴金的颁奖词,是国家和人民对这位世纪老人最崇敬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