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斑出现在死亡后多久 ,你对尸体了解多少?
前两天怀着好奇的心理看了一本当代外国“仵作”写的《尸体教科书》。作者上野正彦是日本法医界的泰斗,长期从事法医工作,解剖尸体5000多具,进行尸检20000多具,尤其擅长在揭示尸体奥秘、破解案件真相之余,进行法医学和社会学的双重分析。
本书从八个依据入手,破解死者的谜团,列举多个真实案例,剥丝抽茧,环环相扣,可谓是演绎了一场充满爱恨生死的人生大戏!这八个依据是本书的大纲,分别是 1、“何时”(时间)-死者在合适被杀?2、“何处”(地点)-死者在何处被害? 3、“何人”(凶手)-死者被何人杀害?4、“和谁一起”(共犯)-凶手是否有共犯?5、“为何”(动机)-凶手为何杀害死者?6、“杀害了谁”(死者)-死者是谁?7、“怎么杀害”(方法)-死者怎么被杀害?8、“最后如何”(结果)-最后的结果如何?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归纳作为主线,书中不乏很多结合实际尸检知识的真实案例。例如,大家都知道,人死后体温会下降。这让我想起上个月姥姥离世时,殡仪车来拉尸体时三姨拉着姥姥的手边哭边说,人怎么就走了!这手还是热的!当时大家都还有一丝怀疑,会不会医护人员诊断有误,老人还有生命体征?看了这本书后才知道,原来尸体的温度下降的并没有那么快,以外界气温20摄氏度为例,死者在死后5小时内,其尸体体温每小时下降1摄氏度;之后每小时下降0.5摄氏度。换言之,如果气温是20摄氏度,早晨7时发现体温为31摄氏度的尸体,则可推断其死亡时间为深夜12时。
另一个就是尸斑和尸体的腐烂,也都与尸体死亡的时间和方式息息相关。人死后心跳停止,血液循环也停止,没有血压,血液就会流向重力方向聚集后形成尸斑,一般形成时间是死后2小时,并在20小时左右达到“最浓顶点”,被称为“死斑完全态”。尸斑一般呈赤褐色,但一氧化碳中毒的人或是冻死的人,尸斑会呈现鲜红色。如果死者仰卧位,由于背部上方和臀部血管被压迫,血液会堆积在不承受体重的背部下方,如果中途翻身,尸斑则会出现在背后和腰部两侧。然而缢死者的尸斑则会出现在下半身。如果解开缢死者的绳子发现死者背部有尸斑就可以推测死者“上吊自杀”很可能是伪装成自杀的他杀。
另外,尸体的腐烂是人体内酶和细菌分解蛋白质的结果。随着腐烂的进展,尸体颜色也会有所变化,从刚开始的淡青蓝色俗称“青鬼”,转化成赤褐色-“赤鬼”,进一步变黑溶解-“黑(色)鬼”,最后变成一堆白骨-“白鬼”。温度高的时候整个过程可能只在短短的数日完成。
此外,文中还列举了一些平时看来反常识的案例。例如,媒体总喜欢将分尸案的凶手刻画成穷凶极恶的惯犯,但作者却纠正说,分尸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凶手是女性,力气小而无法搬动沉重的尸体,最终选择分尸这种手段。而同样被媒体渲染成残暴性格,有重大仇恨,会连续捅刺死者数十刀的凶手则往往是案情发生时的弱者,因为在事发时当事人只有应激反应至于仇恨什么的早已抛在脑后,强者往往会自信的一刀毙命,但此时弱者知道对方随时可能反杀,所以只能不断捅刺。
同样有反常识做法的还有抛尸的位置。由于对自己生长地的了解,往往会选择不熟悉的位置进行抛尸,最终被发现。例如,山里长大的孩子往往会选择在海里抛尸,因为他清楚山路崎岖,背负尸体上山对体力要求极高,反而忽略了潮汐影响把尸体扔进海里,最终被冲回了岸边。
下毒和焚尸也是施害者的惯用手段,但是无论是什么手段,都会出现相对应的独特表现,例如,磷化物农药会导致瞳孔缩小;被焚毁的尸体虽然看不到伤口和勒痕,但是从头骨血液堆积情况仍旧能分析出死因。
林林总总的案子数不胜数,死者和施暴者的动机千奇百怪。作者认为尸体不会说话,但是只要认真倾听便可发现事件的真相。每个真实案例都离我们很远,但又好像会随时发生在身边。看完这本书,没用的知识又增加了一点,也希望这些知识永远也不要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