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农历几月几日 大家喜欢的粽子节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五月节等。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其中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影响最广、最深。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及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这个节日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自古以来,每逢此时,人们载歌载舞,表达祝福。端午节来临,我们同样要以各种方式表达祝福与敬意,祈愿祖国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我们来聊聊端午节的习俗:
1.赛龙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恸,纷纷涌到旧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寻找他的真身。如今,端午节前后几天,大江南北都要“赛龙舟”。赛龙舟又称龙舟竞渡,在中国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吃粽子
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沿江苦寻屈原踪影,又害怕江鱼吃掉屈原,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粽子--简粽的由来。由此风习相传,人们为缅怀屈原,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便以粽子投江。

3.挂艾草
艾草是药用植物,既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艾草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4.戴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丝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丝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彩丝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5.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我们再看看诗词里的端午:
1.《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2.《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3.《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最后我们了解一下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划龙舟?
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的大臣,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发配到了边远的地方他在流放途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等诗篇。后来,楚国快要天亡了,屈原知道后心如刀割,于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mí)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楚国的人们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等吃掉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食物,年复一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每逢五月初五那天,就用竹叶把糯米包起来,做成菱角形尖角粽子,划着龙舟到汨罗江,将粽子投到江里以祭祀屈原。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习俗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