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甘快看】庆阳五千年中轴线上的文明密码

黄土高原的雨季变幻莫测,时而是狂风骤雨,时而又细雨如丝,时而则氤氲如幕。

庆阳,这座位于黄土高原上的城市,就这样在雨水的冲刷之中,被唤醒了沉睡千年的记忆,揭开了五千年中轴线上那神秘而深邃的文明密码。

一条轴线贯穿古今

站在南佐遗址的夯土台保护栈道上,脚下5000年前的“九台围合”格局在黄土层中若隐若现。

参加田野考古实习的陇东学院大三学生牛婷,正蹲在一块“探方”里,小心翼翼地用手铲“刮面”,判断“探方”内的遗迹现象,每一次刮面动作都带着对历史的敬畏。

不远处,另外几名学生也在各自负责的探方内忙碌着,画线、找边、测量、绘图,他们用手中的工具,在土层中探寻着庆阳文明脉搏的古老印记。

南佐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距今5000年前后,是这一时期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都邑性聚落之一。

经考古初步确认,南佐遗址总面积超过600万平方米,“九台”及其环壕所围绕空间是该聚落的核心区,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

其核心区位于聚落中心,“九台”东西两侧各有四台对称分布,核心区、殿堂、大火坛、中门构成中心院落中轴线,总体构成中轴对称、主次分明、层层递进的封闭式格局。

考古学界依据近年来众多遗址发掘,并结合历史研究得出“黄土高原应该是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的重要发源地”这一最新结论。

“遗址核心区中轴对称、布局严整,而且出土的礼器相对集中,充分说明当时存在非常大的社会组织调动能力和公共权力,以及等级森严的阶级秩序和礼制。”西峰区南佐遗址文物保护所所长李小科说。

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择中而立的殿堂、对称严整的中轴线布局,是中华文明最早的都城规划雏形,承载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

业内人士认为,从南佐遗址中轴线布局折射出来的建中立极、中正和合、以中为尊的思想观念,不仅具有典型的中华文明标识意义,更揭示了黄土高原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地位。

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就要走进它的博物馆。在庆阳市博物馆里,一件件珍贵的文物静静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过往。那些精美的陶器、玉器,每一处纹路、每一种造型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审美。

庆阳市博物馆讲解员赵倩正带着一群参观者,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文物背后的故事。

“在南佐遗址也出土了非常高等级的石器,陶器和碳化谷物的标本,各位可以看到上面这排透明瓶装黑色的,就是碳化水稻和碳化谷物,从这些谷物的出土就证明了,早在5000多年前,庆阳大地上就已经开始种植谷物了,那么再次说明庆阳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她的声音轻柔却有力,仿佛能将人们带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

兰州大学青年研究员朱江鸿带着学子们暑期实践的第一站,就是走进庆阳市博物馆,真切地感受庆阳文明的魅力与传承。

“庆阳的历史非常悠久,没想到在5000多年前就有了陶器,也没有想到这里还能种植水稻,这对我们今后几天的实践作业有很大启发和参考价值。”看着馆内的文物,朱江鸿眼中满是兴奋与期待。

文脉传承生生不息

“中”与“和”的思想精髓,在庆阳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沉淀、传承,深深融入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与精神世界。

庆阳的民俗文化,如同璀璨的星辰,在文明的夜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香包刺绣,饱含着民间艺人的智慧与情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道情皮影戏,用生动的表演传承着历史的记忆,赋予古老故事新的文化内涵。

这些文化瑰宝,是庆阳文明密码中的重要篇章,承载着这座城市的灵魂与精神。

今天,当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针一线勾勒香包时,无论是剪纸的对称花纹,还是香包左右平衡的刺绣纹理,都在无形中遵循着“中正对称”的美学法则。她们其实是在用指尖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

今年55岁的赵丽珺是西峰区后官寨镇赵咀村人,从“热爱”到“传承”,在香包民俗文化产业这条路上,她坚守了23年。

“小时候,奶奶在炕头绣香包、做鞋垫、剪窗花,我就趴在一旁看,从那时候起,心里就种下了传承的念头。”庆阳香包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丽珺说。

为保证最原汁原味的地域特色,赵丽珺一直坚持手绣,并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从原料采购、生产工序、填充物选择及图案设计都亲力亲为。

从小作坊到大公司,一路走来,她设计的原创香包达300余种,改进和优化香包360余种。2025年,公司纯收入达到30万元,带动周边千余名妇女实现增收。

“作为一个传承人,把传统技法保留下来的同时,还要发挥余力在拓展针法上继续钻研,让年轻人掌握更多的技艺,她们后面的路子就会走得更宽。”赵丽珺说。

以“城市脊梁”见未来

中轴线所蕴含的文明密码,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远古与现代紧密相连。

5000年后,我们依然能从这条中轴线上,找到文明传承的清晰脉络。如今,它化作这座城市的“脊梁”,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历史与未来。

2009年,庆阳市新版城市规划提出“两轴、两心、五区”的城市空间布局,形成“八纵十三横”的路网。西峰区岐黄大道至南北大街这条城市中轴线,不仅串联起城市的各个功能区,更将古老的文明基因注入到了城市的每一寸肌理之中。

中轴线东侧,数创产业园闪耀着科技之光;西侧以海绵绿地为中心的生态廊道蜿蜒如绿脉;中央和谐广场上的青铜纹饰与周围的玻璃幕墙交相辉映。城市建筑群落沿着中轴线有序排列,展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近年来,围绕城市发展主轴线,老城区不断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新城区搭建城市路网骨架。以产城融合为导向,形成南部石化工业园区、北部清洁能源工业园区和‘东数西算’数字产业园区的产业布局。”西峰区住建局副局长雷小康说,到2035年,西峰区将形成“一主两副、双轴三区、一环多廊”的城市发展格局。

如今,依托这条中轴线所蕴含的文化力量,庆阳市加快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步伐。在科技与创新的驱动下,中轴线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区域,实现交通智能化、能源绿色化、管理数字化。同时,以中轴线为纽带,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交流与合作,打造陕甘宁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让庆阳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