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1937苏联与民国20年,对比它们,今日中国当骄傲无比
1917年,在历史上算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1917年北洋苏联相似,为何20年后天差地别,疫情时刻显真相
那一年在广袤的俄罗斯大地上,歌声响彻全国,一场引领时代的革命发生了。
阿芙乐尔号的一声炮响,成就了一个强大的国度苏联。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可这个曾经强大的国度,初建时,却一样危机四伏,内有白匪作乱,外有十多国干涉军,就连波兰人都敢趾高气昂的在曾经的死敌头上轻蔑的踩几脚。
同样,在遥远的东方,经历过辛亥革命建立民国仅仅几年的中国,也在袁世凯去世后,发生无数事情,从对德宣战,到张勋复辟,随后又有接连两次的府院之争。
东方两个大国,都在内忧外患中艰难前行?
这前行的过程中,其实也有二十年的机遇期,那就是一站之后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所有的列强都在修养生息。
(经济危机下的世界)
这二十年的机遇期,从1917-1937年。
二十年后,苏联就跃居工业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而同年的中国却经历了日本的侵略,开启了八年抗战的烽火?
二十年时间,为何有如何天差地别出现?
无数人一看到这就会想到,北洋内斗不止,民国动乱丛生,日寇时刻威胁,简而言之一句话,国无宁日!
不过这国无宁日,其实也有待商榷,因为民国的黄金十年也在其中。(1927-1937)
相对来说,中国情况不如苏联稳定,糟糕很多,可黄金发展期也仅仅少了一半,即便不和苏联比成世界第二欧洲第一比,也不至于在日本面前完全不堪一击?
到底根源何在?就不得不说,今日延续到俄罗斯时代,依然被诟病不断的苏联重工业化运动。
很多时候,一提苏联或俄罗斯,今日国人都会用上帝视角说,苏联之败在于轻重工业发展不均衡,最后单腿走路,国计民生无法保证,引发彻底失败。
(苏联今日依然是传奇)
这话有道理吗?当然有!
但是不透过时代和政治背景看发生的历史问题,都是有失偏颇的评价。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当时苏联的必然也是最优选择。
首先:政治上。
对苏联而言,作为备受资本主义国家排挤的国度,他们的选择很少很少,所有的工业门类要产生,都需要大量的投资。试问资本主义国家会有资金进入苏联吗?这就是个伪命题,而且苏联也不会引进西方的投资,这无异于将自身的经济命脉交给别国之手,最后生死不由自己做主。
一个不愿,一个不想,这买卖谈不成。
其次:经济上。
被封锁的苏联,是没有人投资的。当没人投资时,如果要建立全面的工业体系,耗费的资金还有人力成本是新生的苏联完全无法承担的,于是只能在轻重工业两大类中,择优选择最适合的门类投资。这个门类投资要有利于新生苏联的稳固和安全。
再次:国际形势需要。
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基于国家安全而言,最适合的选择其实显而易见,必定是重工业,原因也很简单,国防事业的需要,还有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轻工业造不了坦克汽车和大炮,苏联人为了保护自己不能拿毛巾肥皂上战场。
最后:苏联的无奈。
对外,苏联游离于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之外,所有的进口渠道都是封锁的,轻工业发展也需要机械,纺织机哪里来?进口吗?别人不给。唯一的办法就是先发展重工业,在寻求自我研发,后续跟进轻工业。
(工业化的苏联)
有了以上为前提,才有了苏联必然的选择那就是重工业。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国家,特别是现代国家要发展,首先必定要有的是电力。没电什么工业都做不了。
发电则是一门系统工业链条的事情,从发电站到输变电站甚至煤炭都是重工业,就连农业要有突破性发展,进入机械化时代重工业都是必备需求,指望用人耕地能扩大产出,除了中国这样的国家,我看没有任何国家能做到。(印度除外)
也因此,基于政治环境上的被排挤,经济层面上的被封锁,苏联要想独立自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唯有通过重工业强化自己,用工业实力说话。
如此,才有存活的根基。
随后苏联用20年时间,数个五年计划,就让国家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民国除了风月可有反思?)
同样的国内政治环境与历史机遇期,我们在看看北洋和民国是如何做的。
北洋时代,我一直很欣赏袁世凯说过的一句话:埋头十年与日本抬头相见(也有说段祺瑞说的)
这是中国人的志气,也是中国人的不甘。
可是这志气和不甘心,再后来却并没有成真,反而走上了另一个极端。
这个极端就是,放弃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放弃重工业,而是选择与依附世界大国做轻工业配套国,成了当时世界市场的一部分。
结果就是,民国由始至终都是一个没有重工业的国度,而是一个买办阶级横行,轻工业相对发展,致力于原材料出口的国度。
在这个国度中,最大的买办阶级是政府,在他们主导下,所有的重工业设备也好,技术也好,甚至资源也好都是明码买卖,获得税收的生意。
(黄金十年留下了什么?)
进出口同步红火,还有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成就了民国的黄金十年。
可是经历十年经济增长后的民国政府,却成了一个极端的偏科生。毫无重工业底蕴,只有少量轻工业和资源出口的国度,看上去的繁荣不就是过眼云烟吗?
9.18日本的蛮横,还有肆无忌惮的侵略立马让这虚假的繁荣成为泡影。
一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度,在战时全世界到处买军火,少量的兵工厂,连原材料都很难做到自给自足。如此工业基础,如此续战力。
我们能赢,都是人命拼出来的,都是以空间换时间换出来的,都是一群伟大的人用信念支撑出来的,都是国际环境变化引发的。
战争的选项,对于没有任何工业体系的民国而言,就是个伪命题。
民国在历史选择的时刻,用黄金十年做了买办阶级,和世界市场原材料供应国,这是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也是当时政治人物的选择。
选择不同,让苏联和中国走上了不同的历史轨道。
那么为何苏联后续却再重工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偏。
我们沿着时间线继续看下去,最后在引申出中国的新时代。
第一时间段:二战前。
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之后,其实他也曾犹豫过,全面进行重工业化改造是否正确!
可形势却逼的斯大林无法犹豫,西方压力和封锁迫在眉睫无力破局,他们要的是苏联命。于是,仓促的前两个五年计划出炉,后续的几个五年计划也一步步稳步向前。
在不断向前的过程中,苏联面对的国际形势也在不断变化,一开始是西方的封锁和压力,后续变成了纳粹德国崛起的军事威胁与日俱增。持续不断的外部威胁,让苏联不由自主的将工业化进程的脚步越走越偏向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苏联几乎将全部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了保命的军事领域,这一切都是被逼的,因为安全需要。这样的情况尾大不掉,就此成了定势,积重难返。
但后续回过头一想,如果当时苏联没有将军事工业当做头等大事,纳粹德国的铁蹄估计就要踏平莫斯科饮马远东了。
(没有重工业苏联要完)
第二时间段:冷战时期
二战胜利后,原本同心协力共抗法西斯的同盟国,在战后成了泾渭分明的两股势力。
一方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一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两边互相看不顺眼,也互相敌对,最终各走各路,成了两个经济体系。
在美国主导下,用马歇尔计划复兴欧洲,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经济构架。
随后美国通过分化殖民地政策,将英法殖民帝国瓦解,世界多出来无数市场,全球化在这些市场不断细化分工。出口进口制造原材料,泾渭分明的工业体系在各个国家生成,世界经济一体化开始。
在苏联主导下,华约国家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占据主导地位的苏联,因为冷战需要,延续了对于军事工业的扶持,毁天灭地的核武器,纵横大洋的核潜艇,铺天盖地的钢铁洪流,高科技战斗机和火箭卫星,苏联的军事科技属于世界顶尖,最强时,美国仅能抗衡而已。
(北约和华约)
轻工业却成渣渣一样的存在!是苏联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吗?NO!
只不过他们考虑的解决办法很有苏联特色。
苏联苏联,顾名思义,也算国家联合体。
于是他们将这个国家联合体放大到了华约组织。他们在所有华约国家实行了计划经济市场分工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所有华约国家各司其职。
以至于当时的苏联人曾经调侃的说:
吃着蒙古的肉类,穿着中亚斯坦国的棉纺织品,用着东德的收音机电视。
看懂这个段子的就会明白,这个政策的特点,那就是通过计划经济,统一华约国家内部产业分工,除了苏联和乌克兰相对重视重工业外,其他各个国家都有工业专长。
这就是著名的国际分工主义。
如此,就有了两个泾渭分明却自称体系的完整工业体系出现,一个是基于世界市场进行的国际分工体系,一个则是基于计划需要按需生产的国际分工体系。
(争霸从不仅仅是军事)
冷战时候的世界,即是军事竞争,何尝不是这两种经济体系的竞争。
最后再不断的竞争后,苏联的经济体系还有不堪重负的军事竞争压力,让它的体系瓦解,苏联也就此成了过去,留下来仅仅只有重工业的俄罗斯。
为何苏联的国际分工体系会失败,我们看看中国的列子就懂了!
建国之初的新中国,可谓一穷二白,两手空空!
政治经济上,也受到西方世界排斥,可比苏联强点的是,我们还有朋友。
实事求是的说,真是因为老大哥的帮助,才有我们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持续十多年,无数援助项目的上马,让中国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
但是这变化也有偏差,就是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和苏联同样的弊端。
为何会这样,其实和苏联国际分工的需要有关。
当时苏联的如意算盘是,我们做最大的轻工业生产基地,顺带有重工业就够了。
在这个历史关键时刻,民国和新中国走上了不同道路。
民国的选择之前说过,他们成了买办阶级代理人,放弃了独立自主工业化,可是我们的选择是不。
(全面工业体系)
全面工业体系,中国人拼了命也要弄出来,由此才有了今日我们腾飞的可能。
后续的中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策略,形成了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全面工业体系大国,我们中国人都知道,这一路走来,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