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茶馆刘麻子人物简介 ?《茶馆》风云,不同的解读方式,你知道哪些细节?

看到书架上有本书——《茶馆》,就翻来看看。高中后就没有看过话剧类型的文章的,读起来有点吃力。《茶馆》分了三幕,背景分别是戊戌政变失败后、军阀混战时期、抗日战争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由于自身对于近代史的了解不是很深,只能对一小部分内容有感而发。

第一幕——戊戌政变时期

茶馆中,有那么几个人代表着不同的形象,有着不同的性格。这时候的茶馆还很热闹,墙上贴着“莫谈国事”的字条。

刘麻子是一个人贩子,以卖年轻女孩为生,在他看来,他只是个中间商赚差价的,认为这档子生意没什么不好的。

在茶馆中他和常四爷唠嗑,拿出了英国产的鼻烟壶递给常四爷,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说的一句话,“咱们大清国有的是金山银山,永远花不完!”

在当时的背景,好像是清朝签了一个不平等条约,使得国家外流了很多资产。而刘麻子这样的小人物的这种观念,算是底层人民思想的一种象征,他们对于国家危机存亡保有一种乐观的态度,认为清朝底子厚,不会灭亡的;另一方面,我觉得也透露出国人一种傲慢的态度,与国外产生矛盾之后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之后,在条约双方输出不平等的情况下,他们依旧认为对于自己的国家没有影响,清政府有能力承担这部分的损失,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认为清政府强于其他国家,不会受任何国家的威胁。

常四爷是一个心系天下存亡的人,正直、爱国。在刘麻子夸赞洋货无比好的时候,四爷说:“我老觉乎着咱们的大缎子,川绸,更体面!”

在外国文化流入本国的时候,有一部分人为之崇拜,就有一部分人保有不屑的态度,认为只有自家的东西才是最好的。我认为有两个角度可以去探讨,一方面,在自家商品和国外商品对比之后,发现自家的东西更好,以自己的东西为傲,是对自己国家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当时正处闭关锁国末期,不愿外交的思想已经对一部分人产生影响,所以在面对外来文化的时候,他们会采取排斥的态度,反过来说,也是对自己文化的不自信。

第二幕——军阀混战时期

这时候,很多大茶馆都倒闭了,但是这个裕泰茶馆还“活着”。而墙上的“莫谈国事”更大了。

印象深刻的是里面对于人物发型的描述:“王淑芬梳时行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在王利发让他剪掉辫子的时候,他也不听,这也代表着一部分固执的人的想法,在我看来李三也是有两面性的。

还有一个人物叫做秦仲义,在第一幕当中他打算要实业救国,开工厂,在第二幕中,已经过了十几年了,他的实业救国计划失败了。我一开始看的时候,觉得也是一个热血青年,想要有一番作为来救国家,但是也是失败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挺巧妙的,用网络热门的话来讲,就是“句句不提腐败,句句都在讲腐败”。秦仲义的经历就是象征着整个实业救国思潮的过程,对于这类有热血的人,想要救国,想要有所作为,但是却失败了,这种感觉也挺无奈的。给我带来的一个思考,当我们想要从事的事业与社会发展趋势不一样的时候,该如何进行选择?

第三幕——抗日战争后国民党统治时期

这时候的裕泰茶馆已经入不敷出了,都要让客人“茶钱先付”了,而墙上的“莫谈国事”更大更多了。这个时候清政府已经灭亡了,但是还是可以看到一些残余的痕迹,小刘麻子计划做一个卖女集团。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庞四奶奶,她想要当皇后,因为钱多,身边还有两个人阿谀奉承着。而她的跟班小唐铁嘴还计划好了让四爷登基,在西山(八路军根据地),他觉得在西山登基可以灭了八路,而国民党也会与他们交好,内斗的过程其实挺讽刺的。

其实在第三幕当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康大力,他虽然只是出现在别人的嘴里,但是可以知道他去参与了教员罢课、学生运动。

总结

侧面描写、以小见大的文章我近几年看的挺多的,从小人物的故事中看到大的社会现象。

对于民国时期,我最记得的一句话就是“民国爱情,十有九悲”,原因当然是因为社会动荡,不止是爱情,还有一些家庭不免要面临分别的现状。遗憾在民国来的最猛烈,而在当下的所有小人物,似乎都不得以安生。

当然,我也在想,民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应该是最为猛烈的,人民生活也是很苦的,会让我想到一些父母说的话,“我们以前苦啊,你们现在的小孩条件好啊,还不知足。”如果纵向的看待社会问题,我们现在算是很平稳很幸福的了。但是如果从幸福指数来讲,是哪个时期更好呢?似乎不是那么容易下定论,以前的人判断幸福与否,看的是物质条件,但是现在的好像不是。随着标准的不断升高,焦虑不断产生,幸福指数只不过维持着同样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