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非遗太原36|太原古琴制作技艺:雕斫深时正音起

细细打磨琴身表面 张澍宏 摄

安装玉质雁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张浩给木胚试音 张澍宏 摄

  “丝桐合为琴,终有太古声。”

  指尖轻落,弦振音起,其声或沉如古潭映月,或旷若远山含烟,尽显中正平和之雅韵。循声而问:这气象万千的“丝木对话”从何而来?答案正蕴于斫琴师的匠心之中。

  唐代斫琴名家雷威说:“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寥寥数语道出斫琴技艺的精髓。2023年,古琴制作技艺(太原古琴制作技艺)入选第六批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作为这项技艺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浩把古训耕植于心,并在日复一日的斫琴时光里坚守。

  弦间弄巧木生香

  8月下旬,秋意已显,清风徐来。位于我市万柏林区小井峪文化产业园的斫音琴社满室木香,在这里,时光仿佛放缓了脚步。仲尼式、师旷式、蕉叶式等不同形制的古琴木胎,有的已覆上底漆,泛着温润的光泽;有的尚是素净木胚,紧密的纹理间留下一岁一年轮的痕迹。十余张半成品琴整齐排列,静候下一道工序的雕琢。

  斫琴是制作古琴的雅称。“斫”意为砍、削,一字便勾勒出斫琴手艺的脉络:从选良材到造琴形,从开胚到凿槽腹、从上漆灰到加配件,大工序细分下来有10多道、小工序有200余道。

  “斫琴靠的是慢功夫。”斫琴十余年的张浩,早已参透“慢就是快”的深意,在选材、刷漆、刮灰等关键环节,他有着近乎执拗的坚持。琴材是从南方运来的百年老杉木,“年久干燥的木料不易变形,”张浩轻叩一块老杉木板,“选好的木料要再阴干放置至少一年,让水分充分释放,适应新环境。这样的木材没了火气,木性稳定,不易开裂,更能承得住琴声的厚重,让余味绵长。”

  这份“慢”,在刷漆、擦漆等环节更显极致。单是刷漆便要二三十道,每道漆需干燥3到7天不等;擦漆工序更是多达60至90道,需日日重复。

  近几年,张浩斫琴的一个新变化是:放弃用阴房,把干燥期拉长。“自然干燥,让木胎在四季流转中慢慢干透。使用阴房干燥快,但出来的漆胎发脆,不如自然干燥的琴音有韧性、结实。”

  无丝不成琴。上弦,是斫琴流程的收尾。张浩选用的是传统方法制造的丝弦,为的是弹琴时能找回古人追求的“金石之韵”。

  意趣融于清徽中

  古琴音质松沉,自带古远之意;音量低微,暗含静逸之美。这份独特的韵味,离不开斫琴师的审美主张。

  2023年12月,“泠弦清徽——中国古琴艺术申遗20周年专场音乐会”在山西大剧院上演,张浩以《斫》为名将斫琴工艺搬上舞台。和着古琴曲《平沙落雁》,他手持刨刀贴着琴板推过去……生动展现斫琴流程。

  “斫琴师,要懂一张琴的表达。”张浩认为,斫琴从来不是单一的手艺,而是关于多元文化技艺的融合。善弹者方善斫。斫琴师既要浸润人文的底蕴,深谙音乐的韵律,也要通晓器物的美学,解得开漆艺的密码。唯有如此,才能让琴弦发出悠远、绵长的正音。

  这份对斫琴的理解,始于张浩与古琴的特殊缘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曲《太古遗音》奏出中华文化千年之底蕴,张浩就此被古琴深深吸引。他后来得知,陈雷激演奏所用的古琴是师旷式,而被后人尊称为“乐圣”的师旷祖籍山西洪洞,山西是古琴的发源地之一,这些交织的“琴缘”,让他对斫琴生出深厚的认同。

  怀着对古琴文化的敬畏,张浩潜心斫琴。他把制作中的古琴从天字1号编到29号。编号16号的古琴即师旷式,其两肩圆鼓呈满月形,造型恢宏,凛然有盛唐之风。

  一张古琴的诞生来之不易。古法斫琴的每一道工序都凝结了斫琴师的智慧和汗水,离不开无数次的精细打磨。“要一道一道走,快不得,急不得!”张浩感叹,斫琴,何尝不是“斫心”。

  古韵新承得知音

  古琴之妙,妙在得遇知音。在弦音响处,听者与弹者共享“峨峨兮若泰山”的壮阔,共品“洋洋兮若江河”的悠长。斫琴技艺的传承,亦像是一个识遇知音的过程。

  多年来,张浩一直致力于斫琴技艺的传承与传播。他不仅在小学、社区、山西大剧院等处开设古琴公开课,还参加外事活动,将琴学与斫琴文化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截至目前,张浩已收徒20余人。今年3月,他新收3名徒弟,其中,他24岁的儿子张玮晨是特殊的一位。张玮晨系统学过古琴三年,也曾有坐不住、不想好好练琴的经历,但终究还是学会了《梅花三弄》等古琴名曲。张玮晨说,他还需要一些时间,去完成与古琴的默契。不过,他笃信:未来,他会做一名斫琴技艺的传承者。

  “斫琴需要眼高手低。眼界高了,手才能跟上。”“90后”武文奕自2019年拜师张浩学艺以来,便沉浸其中。如今,他的案头已有亲手斫制的8张琴的成品或胚料,每当新开的琴需要调音时,他都会找师傅指点,在师徒切磋中精进技艺。他闲暇时喜读《故宫古琴图典》等书籍,爱逛各地博物馆,“不局限于看古琴,只是欣赏美的器物,借此提高自己的审美。”武文奕说。

  杏花岭区小窑头村,斫音琴社外,一副篆书对联“初心不枉葭莩动,琴斫百世正音存”,字迹古拙。往来者经过多是匆匆一瞥,难辨其详。唯有张浩走过时,常做停留。那些字的每一道笔锋里,藏着他的心意——既有对传统技艺的坚守,更有让正音穿越时光、代代相传的承诺。

  记者 弓凤飞

  记忆档案

  古琴,又称瑶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据明代冷谦所著《琴书大全》,良琴有九德——奇、古、透、润、静、匀、圆、清、芳。一张古琴的风骨,藏在斫琴师选材的眼光、刨削的分寸里;弦上的清音,源于髹漆的厚薄、调音的巧思。没有斫琴师对丝与木的参悟,便难有古琴穿越千年的气韵,二者如影随形,共承文脉。太原晚报